
亦作“ 笞棰 ”。亦作“ 笞捶 ”。以竹木之类的棍条抽打;打击。《荀子·儒效》:“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北齐书·孝昭帝纪》:“﹝ 高洋 ﹞自是不许笞箠郎中。” 宋 苏洵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威之以刀劒,驱之以笞箠。”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上》:“一得为此(生员),则免於编氓之役……得於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
“笞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用竹条、鞭子或荆条抽打,是古代刑罚或惩戒手段的一种,属于较轻的体罚形式。例如:
“笞箠”是古代以竹制刑具责打的行为,兼具刑罚和训诫功能,常见于历史文献。需注意,不同文献中可能存在异体写法。
《笞箠》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思为用笞子或箠子进行打击、鞭笞的动作。
《笞箠》的部首是“竹”,表示与竹子有关。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为:竹(6画)+ 也/聿(3画/2画),总共需要9画。
《笞箠》是一个古代汉字,源自于古代中国的刑罚方式,用来鞭笞犯人。这个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笞箠」。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过了演变和变革。当涉及到《笞箠》这个词时,古代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写法,如「彳豸」或「⻌豸」等变异写法。
1. 王宫里的宦官被皇帝命令用笞箠进行了惩罚。
2. 在古代的刑场上,罪犯常常会遭受残酷的笞箠惩罚。
组词:笞责、箠刑、笞德
近义词:鞭笞、鞭打、责打
反义词:宽容、宽大、赦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