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让的意思、三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让的解释

(1).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仪礼·士冠礼》:“三揖至於阶,三让。”《礼记·礼器》:“三辞三让而至。”

(2).指 周 泰伯 让位于 季历 事,后人称为盛德。《论语·泰伯》:“ 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邢昺 疏引 郑玄 注云:“ 泰伯 , 周太王 之长子,次子 仲雍 ,次子 季歷 。 太王 见 季歷 贤,又生 文王 ,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 太王 疾, 太伯 因适 吴 採药, 太王 殁而不返。 季歷 为丧主,一让也; 季歷 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髮文身,三让也。”《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 太伯 建 邠 , 孔子 称为三让。” 唐 骆宾王 《夕次旧吴》诗:“盛德弘三让,雄图枕九围。” 余疚侬 《三年五月一日与同学冒雨登慧山》诗:“ 句吴 始启宇,三让来就封。”

(3).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史记·高祖本纪》:“ 汉王 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申午,乃即皇帝之位 汜水 之阳。”《后汉书·和帝纪》:“故太尉 邓彪 ,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羣贤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 曹公 称为表不止三让,又勿得浮华。”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每代革易之际,以禪让为篡夺者,必有九锡文、三让表、禪位詔册,陈陈相因,遂成一定格式。”

(4).再三责数其过失。《周礼·地官·司救》“凡民之未有衺恶者,三让而罚” 贾公彦 疏:“三让而罚者,凡欲治罚人者,皆先以言语责让之,乃行治罚。”

(5).谓以三种方式资助。《逸周书·酆谋》:“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 孔晁 注:“以财让也。近来民市,旅资以思也。” 卢文弨 雠校:“﹝旅资以思﹞,疑当作‘施资以惠’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三让”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其核心义项及背景:

一、古代相见礼仪

指主宾相见的礼节,主人需三次作揖,宾客三次谦让,体现互相尊重的仪式感。这一礼仪在《仪礼·士冠礼》和《礼记·礼器》中均有记载。


二、周泰伯让位典故

背景:周朝先祖泰伯(太伯)为让贤三次推让王位给弟弟季历,被孔子赞为“至德”之举。具体表现为:

  1. 第一次让:父亲周太王去世时,泰伯主动让季历主持丧礼;
  2. 第二次让:泰伯拒绝回国奔丧;
  3. 第三次让:守丧结束后断发文身,彻底放弃继承权。

三、帝王/大臣的谦让之礼

古代帝王即位或大臣受封时,需多次推辞以示谦逊。例如:


其他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提到“三让”还可指: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分析语境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让的意思

《三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殿下三次表示请让座。常用于形容有礼貌、谦和的举止。

拆分部首和笔画

《三让》的拆分部首是"厶"和"口",由5个笔画组成。

来源

《三让》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宫廷礼仪。在古代,皇帝的亲属或贵族常常享有特殊的待遇,如在车厢或座位上有权优先就座。然而,有些贵族也会表现出谦和、有礼貌的态度,主动表示请让他人坐下,尤其是对长者或地位更高的人。如果对方多次拒绝,这个贵族就会三次再次表示请让,以示自己的谦和和尊敬。

繁体

《三讓》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没有规定固定的字形和字体,所以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

例句

他始终保持着谦和的态度,就像《三让》一样,总是主动让座给他人。

组词

让座、请让、让位、让贤等

近义词

尊敬、恭敬、谦逊、恭顺等

反义词

傲慢、自大、唯我独尊、高傲等

别人正在浏览...

半上落下保乂背礼禀圣拨烦柴胡茶客昌辰垂死挣扎处议短递断线偶戏番进国家所有制河源靖言庸回基年今朝有酒今朝醉九还丹俊德克肩一心款顺老家聊斋志异裂巴理窟詅嗤符盘郢迁臣逐客迁人诮姗跂动哕息漆简秋胡戏群龙无首人命宂贱洒笔桑榆景赊卖失败为成功之母诗手收系水火无情疏决顺附算事岁荐岁节贪慌忙讨吃棍亭候擿问晚点宛然危髻瓮里酰鸡无来险害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