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漉漉的意思、漉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漉漉的解释

(1).象声词。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痰饮”注:“痰饮者,水饮走肠间不泻,水精留膈间不输,得阳煎熬成痰,得阴凝聚为饮,凡所在处有声,故在上则喉中有漉漉之声,在下则肠间有沥沥之声。” 明 何景明 《七述》:“马则驊騮赤驥,紫燕青驪,漉漉师师,駪駪騤騤。”

(2).湿貌;流貌。《素问·疟论》:“《灵枢·逆顺》论云:‘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 明 刘基 《走马引》:“掷草中,血漉漉,追兵夜至深谷伏。”

(3).莹润貌。 唐 李贺 《月漉漉篇》:“月漉漉,波烟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别江木。”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漉漉”是一个汉语叠词,读音为lù lù,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象声词
    形容液体流动或物体湿润时的声响。例如:古代医书中描述痰饮在喉部产生的“漉漉之声”。
  2. 湿貌;流貌
    指物体湿润、液体流动的状态。如“湿漉漉的草地”即形容被水浸湿的景象。
  3. 莹润貌
    用于描绘事物润泽光亮的样态,如古诗中“月漉漉”形容月光如水般莹润。

二、出处与用例


三、相关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漉漉的意思

漉漉(lù lù)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光线微弱、昏暗或透过物体的感觉。它通常用来形容光线阴沉、昏暗、朦胧的情景。

拆分部首和笔画

漉漉的部首是水(氵),它的总笔画数为13。

来源和繁体

《漉漉》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周南·桃夭》:“蔽芾之宜楚,于嗟江之漉漉。”后来,这个词汇也在其他文献中得到使用。

在繁体中,漉漉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漉漉的形态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古代文献的记录和演变过程,我们无法准确知晓其古代写法。

例句

1. 山林幽深,只见一线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在地面上,犹如漉漉微光。

2. 暮色降临,整个城市变得漉漉黯淡,仿佛被一层迷雾笼罩。

3. 房间的光线非常漉漉,让人感到有些萧索和沉闷。

组词

1. 漉光:指光线微弱,昏暗。

2. 漉漉寒气:形容寒冷逼人,令人感到凄凉。

3. 昏漉:形容光线昏暗,模糊不清。

4. 漉沥:形容光线透过障碍物的裂缝射入。

近义词

1. 昏暗:形容光线不明亮、阴沉。

2. 微光:形容光线微弱、不明显。

3. 朦胧:形容光线模糊、不清晰。

反义词

明亮:形容光线明亮、清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