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地名。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论语·宪问》:“问: 管仲 。曰:‘人也。夺 伯氏 駢邑 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杨伯峻 注:“ 駢邑 ,地名。 阮元 曾得伯爵彝,説是 乾隆 五十六年出於 山东 临胊县 柳山寨 。他在《积古斋鐘鼎彝器款识》里説, 柳山寨 有古城的城基,即 春秋 的 駢邑 。”《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 桓公 以 管仲 功高,乃夺大夫 伯氏 之 駢邑 三百户,以益其封焉。” 清 赵翼 《石刻诸葛忠武侯像歌》:“夺来 駢邑 人忘怨,茇后甘棠地繫思。”
(2).指相邻的邑县。 唐 皮日休 《霍山赋》序:“六年,至 寿 之駢邑曰 霍山 。山,故岳也,邑赘于趾。”
“骈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骈邑是春秋时期的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朐县(旧称“临胊”)境内。据《论语·宪问》记载,管仲曾“夺伯氏骈邑三百”,即剥夺了伯氏在骈邑的封地,但伯氏因管仲行事公正而毫无怨言。清代学者阮元通过出土的“伯爵彝”文物考证,骈邑故址位于临朐县柳山寨一带。
该词也可泛指相邻的城邑。例如唐代皮日休在《霍山赋》序中提到“至寿之骈邑曰霍山”,即用“骈邑”描述霍山与寿州相邻的地理关系。宋代诗人陈鹏飞诗句“我今骈邑无三百”则借用了这一引申义。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地名演变或文献出处,可参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金石学著作。
《骈邑》是一个成语,意为并列的城邑或连绵的村落。形容地理位置相连的城市或村庄。
《骈邑》由两个部首组成:马(部首:马)和邑(部首:阜)。
马的笔画数为3,邑的笔画数为8。
《骈邑》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宣公十年》:“骈邑无故。”这里的“骈邑”指的是同时遭受战乱的两座城市。
骈邑的繁体字为「駢邑」。
《骈邑》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没有显著的变化。
1. 这两座骈邑在地理位置上互相依存。
2. 这个地区有许多骈邑,形成了连绵不断的乡村景观。
1. 骈城:指相连的城市。
2. 骈山:指相连的山峰。
相连的城市或村庄、连绵的城市或村庄。
分散的城市或村庄、孤立的城市或村庄。
暗沙阿谁抱窝卑俗边缺不奈何逞刑尘忝赤芾瘛瘚丑类搭负丹桂捣谎放之四海而皆准藩条蜚变分册附籍负土故将故作高深行家里手覈选黄庭坚欢欣若狂鬟影活饥荒活泼泼贾诚家耗见义敢为抗魄坑户磊落不羇连甍怜新厌旧历史梅醖密树末杪南路徐牛疫旁囊品汇贫尼褰帷露冕气势汹汹色叫少相沈匿轼闾食牛时为踏謡挑尾驼肩问经贤逸细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