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指龙身。 宋 苏轼 《同王胜之游蒋山》诗:“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巔。” 施元之 注:“ 庾仲雍 《九江记》: 建业 宫城, 孙权 所筑,昔 诸葛亮 劝都之,云:‘ 钟山 龙蟠, 石城 虎踞,有王者气。’ 权 从之。”
(2).琴名。 明 陶宗仪 《琴笺图式》:“龙腰, 鲁 谢涓子 作,腰间作半月形,三絃如七絃之音。”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琴心曲》:“﹝ 陈云伯 ﹞赋《琴心曲》云:‘此时珠斗影阑干,囊住龙腰不再弹。’”
“龙腰”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基本解释
该词常用来比喻山脉、地势或事物的蜿蜒形态,如苏轼诗句“龙腰蟠故国”,即以“龙腰”形容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如龙身盘踞,突显其雄伟气势。这一用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作为力量与权威的象征,常用于诗词中的意象表达。
诗词引用
例如宋代潘佑的“只因骑折白龙腰”,暗喻神话中白龙的形象;苏轼的“瘦皮缠鹤骨,高顶转龙腰”则通过“龙腰”与“鹤骨”的对比,描绘山势的刚柔并济。
琴的形制
明代文献记载,“龙腰”是一种古琴,由鲁国谢涓子制作,其特点是琴的腰部呈半月形,三根弦却能发出类似七弦琴的音色。
文学中的象征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以“囊住龙腰不再弹”表达对琴音的珍视,侧面反映此琴在文人雅士中的特殊地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或陶宗仪《琴笺图式》等原文。
龙腰是指龙身上的腰部,也可用来形容人体腰部强健有力。拆分成部首可以分为“龙”和“腰”,其中“龙”是汉字的常用部首之一,表示与龙有关的事物,而“腰”是描述人体部位的部首。
龙腰的笔画数为14画,其中“龙”的部分占8画,“腰”的部分占6画。
这个词来源于民间传说中的神兽龙,龙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龙的形象被描绘为有鳞片的巨大蛇身,长有爪子和翅膀。龙的腰部特别强壮有力,象征着力量和权威。
在繁体字中,“龙腰”保持不变,仍然是“龍腰”。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变化。根据《康熙字典》记载,古时的“龙”字形状略有不同,字尾多用“厶”代替现代的“火”字旁。而“腰”字与现代形态相似,只是笔画方向稍有差异。
例句:
1. 他修炼多年,身材高大魁梧,腰如龙腰,展现出强壮的身体素质。
2. 这条裙子的腰设计非常特别,强调女性的曲线,打造出迷人的龙腰效果。
组词:龙族、腰肢、腰带、龙骨、腰间盘、腰包。
近义词:腰部、腰腺、腰肌。
反义词:腰痛、腰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