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见“ 狗后 ”。
(2).草名。可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狗舌草》﹝集解﹞引 苏恭 曰:“狗舌生渠堑湿地,取生叶,似车前而无文理,抽茎开花,黄白色,四月五月採茎暴乾。”
“狗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一种草本植物,学名狗舌草,可入药。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叶片类似车前草但无纹理,茎部开黄白色花,通常生长在湿地环境,药用部分为干燥茎叶。
指狗的舌头,主要功能为调节体温。由于狗的皮肤缺乏汗腺,它们通过伸出舌头蒸发唾液来散热,尤其在运动或高温环境下常见此行为。这一生理机制帮助狗维持正常体温。
“狗舌”的核心含义集中于植物学和动物生理学领域。若需进一步了解狗舌草的药用价值或犬类散热机制,可参考《本草纲目》或动物学相关权威资料。
《狗舌》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说话时无礼、讲话粗鲁且不顾及他人感受。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粗鲁无礼的行为举止。
《狗舌》由“犬”和“舌”两个字组成。
“犬”的部首是“犬”,共有4画。
“舌”的部首是“舌”,共有6画。
《狗舌》这个词源于古代的讽刺骂人词语。古代人们常用动物来比喻人的行为特点,犬是比较粗鲁的动物,而舌则代表说话。因此,将狗和舌联合起来,就形象地形容一个人言辞粗鲁,没有礼貌。
《狗舌》的繁体字为「狗舌」。
根据研究,古代的《狗舌》通常写作「犬舌」。古字“犬”与现代字形“犬”相同,而“舌”在古代常用“辛”或“發”字形替代。
他在会议上恶言恶语地说话,简直像一只狗舌。
因为他的粗鲁言辞,被大家称为狗舌。
狗嘴不出象牙,一口一个狗嘴。
粗鲁、没礼貌、难听
礼貌、温和、友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