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军中所吹的号角。《初学记》卷十二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晋中兴书》:“大司马 桓温 屯中堂,夜吹警角, 怡 奏劾大不敬,请治罪。”《文献通考·乐十一》引 宋 陈旸 《乐书》:“又 陆士衡 为 河北 都督,内怀忧懣,闻众军警角鼓吹,谓其司马 孙极 曰:‘我今闻此,不如 华亭 鹤鸣。’然则军中用警角,尚矣…… 宋 张兴世 谓父曰:‘天子鼓角,非田家翁所吹。’然则 桓温 人臣,屯中堂而用之,虽欲勿劾,得乎哉! 宋 朝警角,天下郡邑并得用之,非特武严之士也。”
“警角”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 指古代军队或官员使用的号角,主要用于传递警示信号。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南朝文献,如《晋中兴书》记载桓温夜吹警角被弹劾的事件。
二、功能演变 •军事用途:最初作为军中指挥工具,通过特定音调传递作战指令或紧急警报。 •行政扩展:宋朝时期应用范围扩大,地方行政机构也可使用警角维持治安。
三、文化内涵 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如陆机听闻警角声时感叹“不如华亭鹤鸣”,体现士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号角声在特定场景中的心理投射。
四、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该词可比喻通过警示手段引起社会警觉的行为,如公共安全宣传等,但此属引申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需注意: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日常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中。如需考证具体古籍案例,可查阅《初学记》《文献通考》等原始文献。
警角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动物的角在警戒时所发出的警报声音。
警角的部首是角,字形结构为左右结构,总共有7个笔画。
警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狩猎时期,狩猎者通过听到动物角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动物的位置和警戒程度。
繁体字为警角。
在古时候,警角的汉字写作警觉,意思与现代相同。
1. 森林中传来的警角声使得猎人们警觉起来。
2. 我们迅速行动起来,警角声告知了我们险情的来临。
警报、角色、警告、觉醒
警觉、警戒、警示
安抚、无忧、放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