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蝍蛆。蜈蚣的别名。《史记·龟策列传》:“蝟辱於鹊,腾蛇之神而殆於即且。” 张守节 正义:“即,津日反。且,则余反。即吴公也。状如蚰蜒而大,黑色。”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六:“ 庄子 言:‘即且甘带’。即且,蜈蚣;带,蛇也。” 清 曹寅 《再题朴仙画五毒图》诗:“跂跂胍胍善缘壁,即且甘带鼄罗织。”
“即且”是古代汉语中对蜈蚣的别称,多见于古籍及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即且”指蜈蚣的别名,也写作“蝍蛆”。这一用法在《史记·龟策列传》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例如:“腾蛇之神而殆於即且”,张守节注解为“即吴公(蜈蚣)也,状如蚰蜒而大,黑色”。
古籍例证
现代语境
现代汉语中“即且”已极少使用,仅作为古语或文学化表达存在,日常交流中多用“蜈蚣”一词。需注意与“既且”(表示“既然”)区分,后者是文言连词,与“即且”无关。
“即且”是蜈蚣的古代别名,多见于史书、笔记及诗词中,现代仅用于特定语境或学术讨论。
即且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即”和“且”两个字。
即(jí)的拆分部首是“卩”和“口”,它的总笔画数是八画。源于古代篆书风格,表示“立即”、“马上”等含义。
且(qiě)的拆分部首是“一”和“丨”,它的总笔画数是五画。源于古代篆书风格,表示“并且”、“而且”等含义。
即且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它来自佛教词汇,表示“立即,马上”;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来自古代文言文的用法演变而来,表示“并且,也”。然而,这两种说法都有些争议。
即且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即且」,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即且在古代写法中的字形可能会有所变化。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记录,在古代写法方面没有准确的资料可供参考。
一些使用即且的例句包括:
1. 他即且身体健康,而且聪明过人。
2. 我即且去超市买东西,还要去银行取钱。
即且的近义词包括“而且”、“并且”等,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或递进关系。反义词则可能是“只是”、“但是”等,表示对比或限制关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