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劈正斧的意思、劈正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劈正斧的解释

元 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兵器。取“正人不正”之意。《元史·舆服志二》:“劈正斧,制以玉,单刃,金涂柄,银鐏。”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劈正斧》:“劈正斧,以苍水玉碾造,高二尺有奇,广半之,徧地文藻粲然。或曰:自 殷 时流传至今者,如天子登极、正旦、天寿节、御 大明殿 会朝时,则一人执之,立於陛下酒海之前,盖所以正人不正之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劈正斧是古代中国帝王仪仗中的重要礼器,专用于宫廷朝会及重大典礼,象征帝王裁断公正、彰显威仪。以下从形制、功能、象征意义及历史演变角度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形制

劈正斧又称“玉斧”或“金斧”,属卤簿仪仗器物。其形制为长柄斧钺,斧头以玉、金或铜铸造,斧刃常为弧形,柄部缠绕丝帛并饰以龙纹。据《元史·舆服志二》记载,元代仪仗中“劈正斧,制以玉,刃涂以黄金,长一尺有奇”,可见其材质贵重、工艺精湛。


二、功能与使用场景

  1. 礼仪象征

    劈正斧主要用于帝王登基、元旦朝贺等大典。由执斧武士持立于御座之侧,代表君主“劈除奸邪,正位天下”的权威。元代文献《草木子》载:“元朝仪仗中设劈正斧,以壮天威”,凸显其震慑作用。

  2. 实际功能演变

    早期斧钺为实战兵器(如商周青铜钺),后逐渐演化为礼器。劈正斧虽保留斧形,但刃部钝化,纯作仪仗之用,彰显“化武为文”的统治理念。


三、文化象征意义


四、历史源流


五、学术考辨

现代研究指出,劈正斧融合了游牧民族尚武传统与中原礼制。学者尚刚在《元代工艺美术研究》中分析:“玉斧既承袭汉地斧钺之礼义,又融入蒙古对金玉的崇尚,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物证”。


参考资料

  1. 《元史·舆服志二》(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叶子奇《草木子·杂制篇》(明代笔记)
  3. 《元典章·礼部仪制》(古籍影印本)
  4. 王圻《三才图会·器用卷》(万历刊本)
  5. 《明会典·礼部仪制司》(万历刻本)
  6. 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

网络扩展解释

“劈正斧”是元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特殊礼器,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指元代皇帝在重大典礼(如登基、朝会、寿节)时使用的仪仗兵器,材质为苍水玉制成,单刃造型,配有金柄银鐏。其名称取自“正人不正”的寓意,象征帝王匡正纲纪的权威。

二、形制特征

  1. 规格:高二尺余(约60-70厘米),宽度约为高度的一半。
  2. 工艺:表面雕刻繁复纹饰(“徧地文藻粲然”),采用碾玉工艺制作。
  3. 装饰:手柄镀金,底部配银质鐏座,体现皇家威仪。

三、使用场景

由专职人员执掌,立于皇帝御座前的酒海(大型酒器)旁,主要出现在:

四、历史渊源

部分文献记载其可能源自殷商时期,经朝代更迭传承至元代,但此说法尚未得到考古实证。

五、延伸含义

现代语境中偶作成语使用,比喻处理事务果断坚决(如、6所述),但此属引申义,原意仍以仪仗礼器为核心。需注意区分历史本义与后世文学化用法。

可通过《元史·舆服志》和陶宗仪《辍耕录》查阅原始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被被避谤庇护权兵衅不知疼痒痴顽老丹扆反空降霏雾刚正汉剧衡峰烘托恍恍忽忽贱字徼循阶合截教金烬急拍繁絃酒军就医君王劳平连镳炼真灵帷俚说么波囊扑难人拟稿宁戚歌桥松齐辑青琅玕阒旷热化学方程式任断荣滋若榴入气日洒带桑叶冠三停刀申黜圣谛省穑拾掇无遗顺指梳洗打扮四城死键谈笑风生维也纳五牛图乡啬夫霄气细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