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中的古九塞之一。《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谓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荆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高诱 注:“ 冥阸 、 荆阮 、 方城 皆在 楚 。”
“荆阮”是一个古代地理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荆阮是传说中的“古九塞”之一,属于战国时期的重要关隘。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有始》,其中列举了九大险要关塞,包括大汾、冥阸、荆阮、方城等。
地理位置与关联
根据汉代学者高诱的注解,荆阮位于楚国境内,可能与“方城”(楚国著名的防御工事)存在关联。部分资料提到,荆阮是楚国早期以圆形结构为主的“方城寨”,但此说法多见于网络释义,需结合文献谨慎参考。
文献出处
《吕氏春秋》原文记载:“何谓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说明其军事与地理重要性。
现代考据
现代学者多认为,“九塞”中的荆阮、方城等可能是楚国北境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但具体位置尚无确切考古定论,需结合历史文献进一步研究。
总结
荆阮作为古代关塞,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地理划分与军事布局,其具体形态和功能需通过《吕氏春秋》等古籍及后世注解综合理解。
《荆阮》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是《楚辞》中的一篇。它是屈原创作的一首辞章,表达了作者对流离失所、被流放的心情及对国家的忧虑。
《荆阮》的拆分部首为草木(艹)和阝(阜),荆的笔画数为9,阮的笔画数为8。
《荆阮》的来源是《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流传至今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荆阮》的繁体字为「荊阮」。
在古时候,「荆阮」的汉字写法并未发生变化。
例句:江阔云低,断雁叫浦西。
组词:荆棘、阮籍、荆楚。
近义词:荆江、江阮。
反义词:扬血、翻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