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根据地的意思、根据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根据地的解释

(1).赖以存在的基地、基础。 巴金 《家》三一:“家,在他看来只是一个沙漠,或者更可以说是旧势力的根据地。”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况且家族农业经济破产,旧社会组织失了他的根据地,于是社会问题更复杂了。”

(2).据以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特指我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刘白羽 《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第三封》:“从 团山子 往东看,进了大山沟就是大森林,就是以前抗 日 联军的根据地。” 陈毅 《泗宿道中》诗:“畅游根据地,沿途劳送迎。”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五章:“听咱们老团长讲,长征那时候,苦就苦在失却了根据地,一直被敌人追着,没个落脚的地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根据地指在特定历史阶段或斗争环境中,通过长期经营形成的稳固区域或基础据点。该词最初用于军事领域,指军队在战略防御阶段建立的、具备持续作战能力的核心控制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在武装斗争中,军队赖以执行战略任务、保存和发展自身力量的基础地区”,强调其作为战略支撑点的功能属性。

从社会活动延伸角度,根据地也指组织或群体开展持续性活动的重要依托区域。例如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陕甘宁边区被视作“发动群众、积蓄力量的红色政权根据地”。现代语境中,该词可拓展为某领域具有示范性或核心地位的基地,如“科技创新根据地”“文化传承根据地”等。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2. 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
  3.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地”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

“根据地”原指军事或政治斗争中作为长期武装斗争的核心区域。特指中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和解放战争(1946-1949)时期建立的革命战略基地,例如井冈山、陕甘宁等革命根据地。

二、历史背景

  1. 战略作用: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关键,为革命军队提供物资补给、人员培训和政权建设的基础。
  2. 代表案例: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后续根据地建设提供范本。

三、现代引申

随着语境变化,“根据地”也可用于其他领域,表示核心基础或发展基点。例如:

四、相关概念对比

五、文学与历史引用

巴金在《家》中比喻“家”为“旧势力的根据地”;陈毅的诗句“畅游根据地,沿途劳送迎”则描绘了根据地军民一体的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地理分布,可参考权威历史资料或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舅鞍鞴按选白灿灿标令兵棋不为五斗米折腰才多识寡漕舟尘鞍扯劝颠乱堤工顿迟多麽发憾风性峯岫甘泉必竭高年级生公祢公平合理毂輠故宅咍噱和而不唱狠切华竞欢释借秦进驾金钟罩窘絶恳恳勤勤老孺两全令姿罗织构陷履絜妙瞬木人蔢莎挈瓶之智气意诎法饶借神功圣化赊死水葓素商抟沙嚼蜡突黔温煦诬染霞明玉映县旌嬉乐晰类洗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