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戍鼓。 清 邢昉 《琵琶亭下作》诗:“享子萧条亦可怜,琵琶声絶戍鼙连。”参见“ 戍鼓 ”。
“戍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ù pí,其含义与古代军事活动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戍鼙”指古代军队驻守边境时使用的战鼓,主要用于传递信号或鼓舞士气。该词由“戍”和“鼙”两部分构成:
清代诗人邢昉在《琵琶亭下作》中写道:“琵琶声絶戍鼙连”,通过“戍鼙”与琵琶声的对比,渲染出战争与和平交织的意境。此外,“戍鼙”常与“戍鼓”互通,均指边防驻军的鼓声。
古代战争中,鼓声是重要的指挥工具,不同节奏代表不同指令。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军事用鼓的形制,可参考来源、中的详细说明。)
《戍鼙》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戍卫的鼓声。在古代战争中,士兵在戍卫城墙时会敲击鼙鼓发出声音,以加强士气和警戒。
《戍鼙》拆分的部首为戈和鼠,部首戈意味着战争相关,部首鼠则是该字对应的偏旁义。
《戍鼙》的拆分笔画为12画。
《戍鼙》一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选·柳惔传》中。
在繁体字中,《戍鼙》是「戍鼙」。
在古时的汉字书写中,《戍鼙》的演变和变体较多。例如在金文中,其形状可能是不完整的,缺少一些笔画。而在篆书中,字形则更加规整和统一。
1. 城墙上响起悠扬的戍鼙声,士兵们精神焕发,准备迎击敌人的进攻。
2. 汉朝时期,戍卫边境的将士常常会吹响戍鼙,以示危险的来临。
1. 悬崖勒马
2. 敲鼓助威
3. 防患未然
4. 临危不惧
5. 警钟长鸣
1. 雷鸣
2. 戒备
3. 警示
4. 警戒
5. 警报
1. 安详
2. 安宁
3. 平静
4. 安稳
5. 安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