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包含荒秽。谓度量宽大。《易·泰》:“包荒,用冯河,不遐遗。” 王弼 注:“能包含荒秽,受纳冯河者也。” 陆德明 释文:“荒,本亦作‘巟’。”一说包容广大。《说文·川部》“巟,水广也”引《易》作“包巟”。 唐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立言补过,庶存不朽;包荒匿瑕,蓄此烦丑。” 明 李东阳 《题宋理宗御碑后》:“毋并用君子小人以为包荒,毋兼容衺説正论以为皇极。” 王先谦 《条陈洋务事宜疏》:“然彼果无挑衅之师,我何妨示包荒之度。”
(2).原谅;宽容。 明 朱权 《荆钗记·合卺》:“如今送姪女临门,首饰房匳,诸事不曾完备,望亲家包荒。”《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四年》:“圣人以天下为度,何所不容!未有显过,固宜包荒,但不可使居要近耳。”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谕李昭寿书》:“但尔若在天朝,本主将事事包荒,尔知道否?今已降妖,是人人得而诛之矣。”
(3).掩饰;遮盖。 明 邵璨 《香囊记·治吏》:“我一力包荒,没事没事。”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三:“她为什么忽然那么替丈夫包荒起来呢? 婉小姐 还没看透。”
包荒是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核心含义指“包容宽宏”,具体释义如下:
包容荒秽,度量宽宏
指心胸开阔,能容纳他人的缺点或粗疏之处。
来源: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包荒”本义为包含荒秽,引申为宽容、谅解。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释为“包容宽宏”,多形容人的器量。
宽容、原谅
用于描述对他人的过失不予计较。
例句:
《易·泰卦》:“包荒,用冯河。” 王弼注:“能包含荒秽,受纳冯河。”
来源:《周易译注》(中华书局)解读为“包容广纳,度量宏大”。
包含荒远之地
古义中亦指疆域辽阔,涵盖边远地区。
例句:
唐代柳宗元《剑门铭》:“包荒蹈戎。” 指统辖边疆。
来源:《全唐文》及《古文观止》相关注释。
隐忍不言
引申为隐晦不直言,如“包荒”可指掩饰、遮掩。
例句:
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有过则包荒,不复穷究。”
来源:《明儒学案》中华书局点校本。
从“包含荒秽”的具象义(如土地)→ 抽象化为道德修养(宽容)→ 部分语境中转为贬义(包庇、遮掩),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参考资料:
“包荒”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āo huāng,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包含荒秽,度量宽大
源自《易经·泰卦》:“包荒,用冯河,不遐遗。”。
此处的“包荒”指包容荒芜、广纳万物,体现胸怀宽广的品德。如唐代李白《雪谗诗赠友人》中“包荒匿瑕”即用此意。
原谅、宽容
多用于人际交往或政治语境,表示对他人的过失予以谅解。例如:
掩饰、遮盖
指隐藏瑕疵或问题。如明代邵璨《香囊记》中“我一力包荒”,李白诗中“包荒匿瑕”也含此意。
现代汉语中,“包荒”多用于书面或学术讨论,较少口语化。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易经》、李白诗集及明清戏曲文本。
跋扈自恣榜阙卑脚北京大学崩离播迁跛奚成亲穿凿附会初露俶乱锉斩道副點卯冻芋蛾子干基乖差冠饰过誉耗弃鑉鑪花麻调嘴火不腾祸从口生鹡鴒交兵矫节赍赉救难船九崖眷属絶区匡士阔迂雷菌崚层流红笼烛楼子花铭典木琴排遣犍为切悫清刻日程表瑞应乳驹上智下愚殊越宿疴损军折将特进天尺五提名道姓铜梗枉用心机为作小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