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农事。指秋收。《周礼·春官·肆师》“社之日,涖卜来岁之稼” 唐 贾公彦 疏:“涖卜来岁之稼者,祭社有二时,谓春祈秋报,报者,报其成熟之功。今卜者来岁亦如今年宜稼,以不但春稼秋穡,不言穡而言稼者,秋穡由於春稼,故据稼而言之。”
“秋穑”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秋穑”指秋季的农事活动,核心含义为秋收。其中:
二、文献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学者贾公彦对《周礼·春官·肆师》的注释。原文提到“社之日,涖卜来岁之稼”,贾公彦疏解为:“祭社有二时,谓春祈秋报……秋穡由於春稼,故据稼而言之”()。这里将春耕(稼)与秋收(穑)并提,强调两者在农事中的因果关系:春季播种是秋季收获的基础。
三、文化关联 古代农耕社会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传统:
四、现代使用 “秋穑”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鉴赏领域。例如可形容“秋穑繁忙”的场景,或用于文学化表达丰收主题。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周礼》中相关农事记载,可查阅《周礼注疏》等古籍原文。
秋穑是一个带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它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秋穑的字面意思是指秋季的谷物收成,特指成熟的稻谷或小麦。
秋(中文部首:禾)的笔画数为9画,穑(中文部首:禾)的笔画数为20画。
秋穑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崇尚自然的思想体系。秋穑在古代文献中时常被提及,在《诗经》、《离骚》等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
秋穑的繁体字为「秋穡」。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古时写法是「秌穗」,由于字形演变的原因,现代已经不再使用这种写法。
1. 秋穑丰收,农民们欢度丰收节。
2. 金秋时节,稻谷和小麦的秋穑是农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
3. 秋季的秋穑代表着辛勤劳动的成果,也寓意着希望和丰收。
组词:秋风、秋天、秋雨、秋季
近义词:丰收、收成、谷物成熟
反义词:春播、夏收、冬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