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正貌。谓琴弦压轸,声音走调。《淮南子·修务训》:“琴或拨剌枉橈。” 高诱 注:“拨剌,不正也。”
(2).张弓貌。《后汉书·张衡传》:“弯威弧之拨剌兮,射 嶓冢 之封狼。” 李贤 注:“拨剌,张弓貌也。”拨,《文选·张衡<思玄赋>》作“拔”。
(3).亦作“ 拨喇 ”。象声词。 唐 顾况 《李供奉弹箜篌歌》:“腕头花落舞製裂,手下鸟惊飞拨剌。”《西游记》第二一回:“ 灵吉菩萨 将飞龙寳杖丢将下来,不知念了些甚么咒语,却是一条八爪金龙,拨喇的轮开两爪,一把抓住妖精,提着头,两三捽,捽在山石崖边,现了本相。”
(4).鱼尾拨水声。喻鱼疾游。 唐 李邕 《国清寺碑序》:“畅拨剌以掉尾,恣噞喁而鼓腮。” 唐 杜甫 《漫成一绝》:“沙头宿鷺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宋 马纯 《陶朱新录》:“一边鳞肉与骨皆无,独其首全,与二鱼并游水中,但其游差缓,不復有扬鬣拨剌之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子游》:“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鷁首,跃身入水,拨剌而去,乃知为鱼妖也。”
“拨剌”是一个多义项的汉语词汇,其核心语义与动作形态、声音模拟相关。根据《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该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拟声词:模拟鱼尾击水声
读作bō là,常用于描述鱼类在水中摆尾游动时发出的声响。该用法最早见于汉代典籍《淮南子·主术训》记载的“鱼得水而鷔,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中“鷔”即包含拨剌的声响特质。唐代杜甫在《漫成》诗中“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更是将“拨剌”与鱼跃水面的动态结合,形成视听联觉的文学意象。
二、动词:横向拨动的动作
读作bō lá,特指以手指或工具横向挑动物体的行为。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描写黛玉抚琴时“又将琴身拨剌了几下”即为此义。此动作在传统乐器演奏中尤为常见,古琴谱中常用“剌”字标记向外拨弦的指法,形成“弹-剌”对应的演奏技法体系。
需注意现代汉语中“拨剌”的拟声用法多保留在文学语境,而动词义项已逐渐被“拨动”“挑动”等更通俗的词汇替代。该词在《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中被列为非推荐词形,建议书面表达优先使用“拨拉”。
“拨剌”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象声词
多用于形容鱼尾拨水或物体弹跳的声音。例如杜甫诗句“船尾跳鱼拨剌鸣”,此处描绘鱼跃出水面的声响。
动作描述
指轻轻触摸或拨弄物体的动作,常表达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或探索。
琴弦不正
《淮南子》提到“拨剌枉桡”,指琴弦压轸导致音调不准。
张弓姿态
《后汉书》中“弯威弧之拨剌”描述拉弓时的形态。
象声词用例:
唐代顾况用“拨剌”形容箜篌弦动声(“手下鸟惊飞拨剌”),《聊斋志异》则描述鱼妖入水声(“拨剌而去”)。
动作用例: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事物的试探性触碰,如“拨剌花瓣观察纹理”。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诗句进一步体会其语境差异。
暧昧之情哀劝北疆宾郎不辨真伪不及时步战潮位惩一戒百赤运打情骂趣顶针绪麻督责赋禀鬼泣神号闺闼骇痛红芳楻板荒署诲授驾薨煎敖靖室稷契救护站开印癃蹇乱杂逻辑错误娩难鸣金收兵木槵子难以爲情乾累千头木奴签押处器分日际儒林僧宫上巾上爻睒忽沈颠颠生肖审判员设心处虑十四行诗时运不齐世箴泰否田父献曝涕泗纵横万民伞围坝无服之殇忤时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