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正貌。谓琴弦压轸,声音走调。《淮南子·修务训》:“琴或拨剌枉橈。” 高诱 注:“拨剌,不正也。”
(2).张弓貌。《后汉书·张衡传》:“弯威弧之拨剌兮,射 嶓冢 之封狼。” 李贤 注:“拨剌,张弓貌也。”拨,《文选·张衡<思玄赋>》作“拔”。
(3).亦作“ 拨喇 ”。象声词。 唐 顾况 《李供奉弹箜篌歌》:“腕头花落舞製裂,手下鸟惊飞拨剌。”《西游记》第二一回:“ 灵吉菩萨 将飞龙寳杖丢将下来,不知念了些甚么咒语,却是一条八爪金龙,拨喇的轮开两爪,一把抓住妖精,提着头,两三捽,捽在山石崖边,现了本相。”
(4).鱼尾拨水声。喻鱼疾游。 唐 李邕 《国清寺碑序》:“畅拨剌以掉尾,恣噞喁而鼓腮。” 唐 杜甫 《漫成一绝》:“沙头宿鷺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宋 马纯 《陶朱新录》:“一边鳞肉与骨皆无,独其首全,与二鱼并游水中,但其游差缓,不復有扬鬣拨剌之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子游》:“秀才亦不知大王何人,送至鷁首,跃身入水,拨剌而去,乃知为鱼妖也。”
“拨剌”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象声词
多用于形容鱼尾拨水或物体弹跳的声音。例如杜甫诗句“船尾跳鱼拨剌鸣”,此处描绘鱼跃出水面的声响。
动作描述
指轻轻触摸或拨弄物体的动作,常表达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或探索。
琴弦不正
《淮南子》提到“拨剌枉桡”,指琴弦压轸导致音调不准。
张弓姿态
《后汉书》中“弯威弧之拨剌”描述拉弓时的形态。
象声词用例:
唐代顾况用“拨剌”形容箜篌弦动声(“手下鸟惊飞拨剌”),《聊斋志异》则描述鱼妖入水声(“拨剌而去”)。
动作用例: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事物的试探性触碰,如“拨剌花瓣观察纹理”。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诗句进一步体会其语境差异。
秉志鼻山根彩笔藏拙涔旱长机朝旨臣宰驰马出贷赐缓村酪酒大穣灯马德元柢梧东堂恶山法向加速度飞砂扬砾匪徒風玉告类隔绝诡歹悍气河叉获致绛衣大冠较雠戒勅髻鬟军籍狂蜂浪蝶来回劳劳攘攘凉素凉堂涖盟鲁文在手缕晰女使疋娄平展戕贼千人石羬羊起手巾齐虚腮颊神虎慎终市场信息土蛆县亭显休霄雿誵譌嚣闻邂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