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iminate illiteracy;sweep out illiteracy] 指进行识字教育,清除文盲
扫盲运动
扫除文盲。对不识字或少识字的进行识字教育。 赵树理 《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到一九五二年,到处搞扫盲运动,县里文教科急于完成扫盲工作。”
“扫盲”指通过基础教育消除文盲现象,主要针对不识字或识字量不足的群体。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标准
扫盲的核心是识字教育,目标是让文盲(识字量≤500字)和半文盲(500字<识字量≤1500字)掌握基本读写能力。例如,中国曾通过扫盲班、夜校等形式开展相关活动。
实施方式
包括集中授课、社区教育、妇女专项班等。例如赵树理在《三里湾》中描述的1952年扫盲运动,反映了当时通过基层工作快速推进扫盲的特点。
意义与扩展
扫盲不仅是识字教育,还涉及消除知识鸿沟,提升生活技能和社会参与能力。国际扫盲日(9月8日)的设立也体现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英文表达
扫盲的英文翻译为“eliminate illiteracy”或“sweep out illiteracy”。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或教育类文献。
扫盲是指帮助那些缺乏文化知识或者基本教育的人改善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扫盲一词由两个部分组成:扫和盲。
扫是由手部的扌部首和川部首组成,表示动作“用手移开、清除”。盲由目部首和艹部首组成,表示“看不见、视力丧失”。整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数分别是扌川两画和目艹两画。
扫盲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意为帮助那些不识字的人获得基本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在繁体汉字中,扫盲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中,扫盲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扫的古字形为“掃”,表示用手带动物体移开。盲的古字形为“盳”,表示看不见。
1. 他一直致力于扫盲工作,帮助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学会基本的读写。
2. 这个社区成立了一个夜校,用于扫盲和培训成年人的技能。
1. 扫地:用扫帚清除地面上的垃圾。
2. 扫描:用光线或电子器件扫视并转化为图像或信息。
3. 扫帚:一种常见的清扫工具,用来打扫地面。
1. 教育:通过学习和指导提高个人的知识和技能。
2. 提高认识:增加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盲从:盲目地依从他人的意见或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