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诗教的意思、诗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诗教的解释

(1).本指《诗经》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礼记·经解》:“ 孔子 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 疏:“《诗》依违讽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诗》教始二《南》,皆著贤圣跡。” 明 海瑞 《注唐诗鼓吹序》:“古先王成就人才,由今考之,大抵‘六经’并行,《诗》教为首。”

(2).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风格。 采畴 《<谢亦嚣诗集>序》:“ 六朝 至 陈 隋 之间,创为宫体,诗教为之一变,率皆浮靡之词,华而不实,与性情相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诗教是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专指以《诗经》为核心载体,通过诗歌艺术形式实现道德教化与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式。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其本义为"以《诗》为教材,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1册)。该概念肇始于周代礼乐制度,经孔子系统化发展,形成"温柔敦厚"的核心教育理念,如《礼记·经解》所述"温柔敦厚,诗教也"(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

从历史维度看,诗教包含三大实施路径:

  1. 德性培育:通过"兴观群怨"的审美体验,培养仁爱、忠孝等伦理观念,如朱熹《诗集传》强调"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2. 语言训练:借助"赋比兴"修辞手法提升表达技巧,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称"诗教通于乐教"
  3. 政治功能:作为"观风俗,知得失"的治理工具,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

现代教育研究中,诗教被重新阐释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范式。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指出,其"美善相济"的特质对当代人格教育仍具启示价值(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国学研究》第40卷)。

网络扩展解释

“诗教”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一、定义与起源

“诗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提出通过《诗经》教化民众,使人形成“温柔敦厚”的品性。其本义指《诗经》通过含蓄委婉的讽谏方式实现教育功能,而非直接批判政治弊病。

二、核心思想

  1. 温柔敦厚
    强调诗歌应培养人平和、理性、包容的品格,如《诗经》中讽刺时政时“怨而不怒”,以含蓄表达促进道德内化。
  2. 兴观群怨
    孔子提出诗歌的四大功能:感发意志(兴)、观察社会(观)、沟通情感(群)、抒发不满(怨),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

三、历史演变

四、现代意义

当代“诗教”侧重美育功能,通过诗歌培养人文素养与创造力,例如推动诗歌进课堂、社区等,目标并非培养诗人,而是塑造诗性思维与雅正人格。

总结

诗教既是古代以《诗经》为核心的教化体系,也是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其核心在于通过诗歌实现人格塑造与社会和谐,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生命力。

别人正在浏览...

八级工邦人傍行剗恶锄奸长差泚额摧頽胆战心摇擣蒜菲诚伏局狗眼看人低规意国行寒月河满哄士鸿纤侯吕陵缳首缓泻经生几幸开单犒饫颏宽刻露困索赖亲狼卜食掠敚列蹷灵壁石柳暗流恋蒙头盖面暮雨朝云木灾排忧解难牵连染指甲草肉骨肉脯子删割上逆上御涉览神领意造苏木洮洮条别绾毂绾束违命侯消敛小题大作邪虎写信熄火潟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