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ize] 本是锦制的标旗;后泛指授给竞赛优胜者的奖品。如:锦旗、银杯等
(1).锦制的旗帜,古代用以赠给竞渡的领先者。后亦以称竞赛优胜者所得的奖品。 唐 白居易 《和春深》之十五:“齐橈争渡处,一匹锦标斜。” 宋 文天祥 《端午感兴》诗:“ 楚 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四折:“锦标就地铺,翠柳堦傍竖。”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里二泗》:“五月朔至端阳日,於河内斗龙舟,夺锦标。”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十六:“可惜她不会踢足球,否则, 远东 的体育运动,她是有资格去获得锦标的。”
(2).据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载, 唐 卢肇 与同郡 黄颇 齐名, 颇 富 肇 贫。两人同赴举,郡牧轻 肇 ,于离亭唯独饯 颇 。明年, 肇 状元及第而归,刺史惭恚,延请 肇 看竞渡, 肇 于席上赋诗曰:“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后即以“锦标”为状元及第之典。 宋 王禹偁 《赠状元先辈孙仅》诗:“粉壁乍悬龙虎榜,锦标终属鶺鴒原。” 明 史沐 《刮地风·寿对山康太史》套曲:“取功名唾手如谈笑,占笼头夺锦标。”
(3).锦制的标识。《英烈传》第六十回:“其敕书用锦标玉轴,与各处有异。”
“锦标”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义演变 最初指用锦缎制成的标旗,用于古代竞渡比赛。唐代白居易《和春深》诗中“一匹锦标斜”即描述此物。宋代起词义扩展,泛指竞赛优胜者的奖品,如杨万里诗中“银碗锦标”已指奖杯类实物。
二、历史起源 源于春秋战国的竞渡活动(赛龙舟),唐代发展为有明确胜负判定的赛事。当时在终点设置缠锦挂彩的长竿作为标志,称为“锦标”或“彩标”,后演变为夺取名次的象征。
三、现代应用 现指各类竞赛授予的荣誉奖品,包括锦旗、奖杯、银盾等。国际性大型赛事多称“锦标赛”,如足球世界杯、网球大满贯等,名称即源自古代夺标传统。
四、相关文化意象 • 元代《射柳捶丸》描写“锦标就地铺”,展现颁奖场景 • 文天祥《端午感兴》提及“江上年年夺锦标”,反映宋代赛事盛况 • 清代潘荣陛著作记载锦标作为竞赛符号的延续
注:该词义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具体器物到抽象荣誉的语义扩展,相关古籍记载可参考《汉语词典》《唐诗纪事》等文献。
《锦标》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
作为名词时,《锦标》指的是一种用于奖励在比赛、竞赛中取得优胜成绩的物品,通常是用丝绸制成的彩色布带,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代表着荣誉和胜利。
《锦标》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金(钅)和示(示),拆分后各部首的笔画分别为9和5。
《锦标》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在古代,锦绣和彩带象征着荣誉和美好,经常被用作奖励和表彰的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这种用于奖励的彩色布带称为《锦标》。
《锦标》的繁体字是「錦標」。
在古代,「锦标」这个词的写法有些不同。它由「錦」和「標」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丝织品和标识。在古代的文献中,它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
1. 赛会结束后,他获得了一枚金色的《锦标》,表彰他在比赛中的优异表现。
2. 这个比赛的冠军将获得一座精美的《锦标》,并受到全场观众的掌声。
锦绣、标志、丝绸、荣誉、胜利、颁奖、表彰。
奖杯、奖牌、奖状。
庸碌、失败、惩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