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发生蝗灾及旱灾。《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九年﹞六月,蝗旱。”
“蝗旱”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同时发生的蝗灾和旱灾,属于复合型自然灾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蝗虫灾害与干旱灾害同时发生,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永元九年六月,蝗旱”。
关联性
干旱环境易促使蝗虫大量繁殖,两者叠加会加剧农作物损失,形成恶性循环。
古代记载
文学作品
如诗句“年来蝗旱苦频仍”,通过蝗旱现象暗示社会动荡或民生疾苦。
从生态学角度看,蝗虫在干旱条件下更易形成群聚迁徙习性,导致蝗灾与旱灾并发。这种现象至今仍对农业地区构成威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防治措施,可参考《后汉书》等古籍或农业灾害研究文献。
蝗旱(huánghàn)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来形容一种自然灾害情况,指的是由于大面积蝗虫成灾导致造成的旱灾。蝗虫在大量繁殖时会集体进食农田中的农作物,造成农田的旱缺少水分状态,从而引发旱灾。
蝗旱由“虫”和“日”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虫”在汉字中表示昆虫类,而“日”表示太阳;总体来说,“虫”部说明了蝗虫的特性,而“日”部表示了蝗虫成灾的严重程度。
蝗旱的拆分线数为17画。
蝗旱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七年》篇,作为早期汉字的变体写法,意思与现代蝗旱相同。这个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形容大规模的蝗虫引发的旱灾情况。
蝗旱的繁体字为「蝗旱」,部分地区也可以写作「蝻旱」。繁体字与简体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只是书写形式上有所区别。
古时候,「蝗旱」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根据不同的朝代和地区,「蝗」字可能写作「蝻」。另外,「旱」字可能会用更加简化的写法,如「干」。然而,这些写法都是指蝗虫成灾引发的旱灾。
1. 去年蝗旱突袭,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
2. 农民积极采取措施,防止蝗旱对农田的破坏。
3. 这个地区多年来一直受到蝗旱的困扰。
蝗虫、蝗灾、旱灾、成灾、农田等。
蝗旱的近义词:蝗灾、蝗害。
蝗旱的反义词:赐雨、丰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