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蝗旱的意思、蝗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蝗旱的解释

谓发生蝗灾及旱灾。《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九年﹞六月,蝗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蝗旱是汉语中一个复合灾害名词,指蝗灾与旱灾同时或相继发生的自然现象,具有显著的农业破坏性。以下从词典释义、成因关联及文化影响三方面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构成

    • 蝗:指蝗虫,特指成群迁徙、啃食农作物的害虫。《说文解字》释为“蝗,螽也”,强调其虫害属性。
    • 旱:指长期无雨导致的干旱。《尔雅·释天》载“旱,亢阳不雨”,描述气候异常。

      两字组合后,蝗旱特指两种灾害的并发状态,常见于古代农业文献。

  2. 灾害关联性

    干旱导致植被减少,迫使蝗虫集中迁徙至农田觅食;同时干旱环境利于蝗虫产卵孵化,形成“旱极而蝗”的生态链。这一现象在《农政全书·荒政篇》中明确记载:“旱蝗相继,谷麦尽槁”,反映灾害叠加的破坏性。


二、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1. 典籍溯源

    《诗经·大雅·云汉》描述周宣王时灾情:“旱既大甚,涤涤山川;蝗虫蔽天,食稼殆尽”,印证蝗旱并发的历史场景。

    《汉书·五行志》亦载:“元始二年,蝗旱为灾,青州尤甚”,体现官方史书对复合灾害的重视。

  2. 地方志案例

    清代《河南通志》记崇祯十三年(1640年):“大旱,蝗起,野无青草,人相食”,凸显蝗旱引发的社会危机。此类记载常见于明清方志,反映其周期性爆发特征。


三、文化影响与民间认知

  1. 谚语与民俗

    华北农谚“先旱后蝗,十仓九空”揭示灾害规律,民间亦存在祭祀“蝗神”(如刘猛将军庙)的禳灾传统,见于《清嘉录》等民俗文献。

  2. 现代灾害学研究

    当代农业灾害学将蝗旱归为“灾害链”现象,干旱造成的土壤裸露为蝗虫提供产卵温床,而蝗群加剧植被破坏,形成恶性循环(参考《中国农业灾害链研究》)。


结论

蝗旱作为典型复合型农业灾害,其释义需结合生态关联与历史语境理解。该词不仅承载古代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也为现代灾害防控提供历史参照,具有语言学与灾害学的双重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蝗旱”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同时发生的蝗灾和旱灾,属于复合型自然灾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蝗虫灾害与干旱灾害同时发生,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永元九年六月,蝗旱”。

  2. 关联性
    干旱环境易促使蝗虫大量繁殖,两者叠加会加剧农作物损失,形成恶性循环。


二、历史文献与用例

  1. 古代记载

    • 《诗经》中“天降丧乱,饥馑荐臻”等描述,间接反映了蝗旱对民生的影响。
    • 清代《履园丛话》提到“蝗旱不登,饿殍载道”,凸显其破坏性。
  2. 文学作品
    如诗句“年来蝗旱苦频仍”,通过蝗旱现象暗示社会动荡或民生疾苦。


三、现代视角

从生态学角度看,蝗虫在干旱条件下更易形成群聚迁徙习性,导致蝗灾与旱灾并发。这种现象至今仍对农业地区构成威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防治措施,可参考《后汉书》等古籍或农业灾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纛傍照鼻犀博通昌时螭云春瘟岱云倒挂金钟瞪服阜昌夫诸干弄告类构恶锅户貉绒河淤溷称奸谍健鹘祲怪进火金圣叹均徭峻制狂欢节枯鱼衔索留后门龙黄马郎梦想颠倒冥阸明公正道凝旒蜺云辟摽前路起根发由青稞取境赏宴山势沓墨棠溪檀越头胎团雪散雪辞退财吞没拓荦脱文娲娥为是五幡雺乱无异显灵戏出儿谢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