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落萧条。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一:“从炎炎如焚的夏日,经过无尽萧杀凄凉的秋夜和严寒酷冷的冬晨,现在,温暖明媚的春光,又复迟迟光临了。” 李瑛 《关于今天的战斗》诗:“万木萧杀的大地,沉云乱卷的天空,--历史的暴风雨已经过去。”
“萧杀”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xiāo shā,通常用于描述冷落、萧条或毫无生气的景象,也可引申为经济不景气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环境或氛围的凄凉、冷寂,如秋冬季节万物凋零的景象,或社会、经济低迷时的萧条感。例如:“万木萧杀的大地”描绘了自然界的肃穆。
文学与语境中的运用
在文学作品中,常通过“萧杀”渲染悲凉或压抑的氛围。例如:
使用场景
该词多见于书面语,适用于自然景观、社会状态或心理描写的语境,如形容经济危机、战争后的荒芜等。
注意点
需与“肃杀”区分(后者更强调严厉、冷峻的压迫感)。“萧杀”侧重于萧条无生气的客观描述,无情感色彩的直接评判。
如需更多例句或近义词扩展,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或文学作品的引用。
萧杀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形容景色荒凉凄凉,没有生气、寂寥冷清的意境。
萧:拆分部首为⺥木,总笔画数为10。
杀:拆分部首为⺮竹,总笔画数为6。
萧杀一词来源于唐代杜牧的《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通过描绘寂静冷清的夜晚景色,形成了“萧杀”的意象。
在繁体字中,萧杀的写法为“蕭殺”。
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萧的写法为“蕭”,杀的写法为“殺”,与现代简化字有所不同。
1. 黄沙遍地,一片萧杀的景象。
2. 深秋的夜晚,只有冷风吹过,给人一种萧杀的感觉。
组词:萧瑟、萧疏、凄萧。
近义词:凄凉、荒凉、贫瘠。
反义词:繁华、热闹、兴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