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鬼针草》﹝集解﹞引 陈藏器 曰:“生池畔,芳茎,叶有椏,子作釵脚,着人衣如针。北人谓之鬼针,南人谓之鬼釵。”
鬼针草是一种菊科鬼针草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Bidens pilosa L.,广泛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于村旁、路边及荒地中。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形态
茎直立,钝四棱形,高30-100厘米,上部叶较小,中部叶多为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较大,边缘有锯齿。头状花序直径约8-9毫米,无舌状花,瘦果黑色,顶端具3-4枚芒刺,密生倒刺毛,易附着人或动物传播。
别名
因果实具倒刺特性,民间称其为“婆婆针”“盲肠草”“一包针”“粘连子”等,不同地区有20余种别名。
性味归经
味苦,性微寒,归肝、肾、脾经。
功效与主治
历史记载
《本草拾遗》描述其果实“如钗脚,着人衣如针”,故得名“鬼针”。
民间用途
全草可入药,鲜用或晒干煎服,外敷治外伤。因其易采集且功效多样,成为传统常用草药。
主要分布于中国华东、华南、西南等省区,适应性强,常见于荒地、田埂及道路两侧。
如需更完整的别名列表或药理研究细节,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