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冀钞 ”。
冀南币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南银行发行的一种区域性货币,主要流通于晋冀鲁豫边区(以冀南地区为核心)。其名称中的“冀南”指河北省南部,“币”即货币,合称“冀南银行发行的货币”。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金融工具,冀南币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939年10月,为应对日伪经济封锁和法币贬值,冀南银行在太行山根据地成立,并开始发行冀南币。其首要任务是支持根据地生产、保障军队供给,同时抵制敌伪货币的渗透。
冀南币是晋冀鲁豫边区的法定本位币,初期与法币并行流通,后逐步取代法币成为主要交易媒介。1941年后,边区明令禁止敌伪货币流通,冀南币成为唯一合法货币。
通过统一币制、控制发行量,冀南币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维护了根据地物价稳定。例如,1943年边区通过“紧缩货币、发展生产”政策,成功应对经济危机。
货币发行直接服务于军事斗争:为军队提供经费、采购物资;同时贷款扶持农业和手工业,如发放低息贷款支持纺织业,保障军民基本生活需求。
冀南币的流通终结于1948年12月。随着华北解放区统一,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冀南币按固定比率(100元冀南币=1元人民币)逐步回收,标志着根据地货币完成历史使命。其发行实践为新中国金融制度积累了重要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战时经济管理中的战略能力。
参考资料
冀南币(又称冀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发行的革命根据地货币,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发行背景与时间
由晋冀鲁豫边区冀南银行于1939年10月正式发行,主要用于支持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物资调配。
流通范围
初期流通于晋(山西)、冀(河北)、鲁(山东)、豫(河南)四省交界边区,后随解放区扩大,1948年5月成为华北解放区的本位货币。
分区管理特点
因根据地分散,早期冀南币印有“太行”“太岳”“平原”“鲁西”等字样,并采用不同颜色区分区域使用,1946年后实现全边区等价流通。
历史作用与终结
作为战时经济的重要工具,冀南币有效抵制了日伪货币的渗透。1948年12月,随着人民币的发行,冀南币逐步停止流通并完成兑换。
扩展说明:冀南币名称中的“冀南”源于冀南银行,而“冀钞”是其别称。其发行策略(如分区管理)体现了根据地因地制宜的金融智慧。
白盛迸萤标异鼈壳扇豳诗布达不言不赞一词大大笃脩罚觥凡裔凤邸蜂屯蚁附告老还家缟素各肉儿各疼攻夺古典式摔跤国之四维汗法贺娄讳日挟尺津壖就地纠摘扣寂口粮揆日蜡牋聊表寸心木斤攀援洴涌气喘吁吁跂蛲清江使青菁麴尘罗雀头香忍受宂将儒风善恶上上上中农时节豕胾霜峰鼠肚鷄肠树丫苏门四学士跳弹髫鬌鹈峰铜盆铁帚退私窝儿里反显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