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冀鈔 ”。
冀南币是抗日戰争時期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冀南銀行發行的一種區域性貨币,主要流通于晉冀魯豫邊區(以冀南地區為核心)。其名稱中的“冀南”指河北省南部,“币”即貨币,合稱“冀南銀行發行的貨币”。作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重要金融工具,冀南币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939年10月,為應對日僞經濟封鎖和法币貶值,冀南銀行在太行山根據地成立,并開始發行冀南币。其首要任務是支持根據地生産、保障軍隊供給,同時抵制敵僞貨币的滲透。
冀南币是晉冀魯豫邊區的法定本位币,初期與法币并行流通,後逐步取代法币成為主要交易媒介。1941年後,邊區明令禁止敵僞貨币流通,冀南币成為唯一合法貨币。
通過統一币制、控制發行量,冀南币有效抑制了通貨膨脹,維護了根據地物價穩定。例如,1943年邊區通過“緊縮貨币、發展生産”政策,成功應對經濟危機。
貨币發行直接服務于軍事鬥争:為軍隊提供經費、采購物資;同時貸款扶持農業和手工業,如發放低息貸款支持紡織業,保障軍民基本生活需求。
冀南币的流通終結于1948年12月。隨着華北解放區統一,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并發行人民币,冀南币按固定比率(100元冀南币=1元人民币)逐步回收,标志着根據地貨币完成曆史使命。其發行實踐為新中國金融制度積累了重要經驗,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在戰時經濟管理中的戰略能力。
參考資料
冀南币(又稱冀鈔)是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争及解放戰争時期發行的革命根據地貨币,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發行背景與時間
由晉冀魯豫邊區冀南銀行于1939年10月正式發行,主要用于支持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和物資調配。
流通範圍
初期流通于晉(山西)、冀(河北)、魯(山東)、豫(河南)四省交界邊區,後隨解放區擴大,1948年5月成為華北解放區的本位貨币。
分區管理特點
因根據地分散,早期冀南币印有“太行”“太嶽”“平原”“魯西”等字樣,并采用不同顔色區分區域使用,1946年後實現全邊區等價流通。
曆史作用與終結
作為戰時經濟的重要工具,冀南币有效抵制了日僞貨币的滲透。1948年12月,隨着人民币的發行,冀南币逐步停止流通并完成兌換。
擴展說明:冀南币名稱中的“冀南”源于冀南銀行,而“冀鈔”是其别稱。其發行策略(如分區管理)體現了根據地因地制宜的金融智慧。
傍舍必備陳玉成楚荊椿壽出條從從容容店帳陡跌兒家二十四詩品泛櫂匪禍鬼傭孤帳橫吹衡從合殺華冠麗服畫具嘩潰毀顔虎貔豭貜講文張字踐禮殲撲腳鈎醮文挢誣金蓮花進退雙難臉譜化流愬論繹面盤糜弊民籍疱疹貧腔破毀千載一逢傾誘親推窮冗齊唰唰榮草入褚設措身命射日時棟時妝書格死祿松棟雲牖溫凊相出孝器小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