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孔子世家》:“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子夏 之徒,不能赞一辞。”原谓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用为一言不发之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三回:“倒是 侯制军 屡次劝他,他却是説到续娶的话,并不赞一词,只有垂泪。”
“不赞一词”是汉语中一个含义较为复杂的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指孔子著《春秋》时用词严谨,弟子们无法增删一字。
需注意该成语不可误解为“不赞同”。例如错误用法:“我对他的言论不赞一词”(实际想表达“不赞成”,但成语本义为“沉默”或“文章完美”),这是望文生义的典型错误。
成语从最初特指“文章无懈可击”,逐渐扩展为广义的“保持沉默”,反映了汉语词义的动态发展。这种双重含义使其兼具褒义(赞赏作品)和中性(不发表意见)色彩。
不赞一词是由“不”和“赞”两个字组成的短语,表示对某事物或某人不表示赞同或认同的意思。以下是对该词的详细说明:
此词的拆分部首为“一”,总共有6个笔画。
《不赞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使用情况,是在表达赞同与否的语境中产生的。
《不赞一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都是「不讚」。
在古时候,「不赞」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意思仍然是相同的。
以下是一些关于不赞的例句:
他的行为不赞,需要加以纠正。
对于这个提案,我不赞同。
与不赞一词相关的一些组词有:不赞同、不赞成等。
与不赞一个词意思相近的词有:不同意、不支持。
与不赞一词相反的词是:赞同、认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