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年。《后汉书·周燮传》:“始在髫鬌,而知廉让;十岁就学,能通《诗》《论》。” 宋 叶适 《毛积夫墓志铭》:“﹝ 毛子中 ﹞髫鬌有杰气。” 明 黄佐 《广州人物传》卷一:“ 罗威 ,字 德仁 , 番禺 人。天性纯慤,髫鬌即知礼让。”
“髫鬌”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需拆解分析:
1. 髫(tiáo)
指古代儿童垂下的短发,常代指幼年。如“垂髫”即指童年,常见于古文,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
2. 鬌(duǒ)
本义为婴儿剪发后留下的头发,后引申为幼年或头发散乱的样子。如《说文解字》释为“发堕也”。
组合义推测
“髫鬌”可能指儿童垂发与剪发后的样态,或泛指幼年时期。因该词未见于常见古籍及现代辞书,可能属于生僻组合或文献中的特殊用法,需结合具体上下文进一步考证。
建议
若您是在古籍中遇到此词,可提供原文段落以便更精准解读;若为现代生造词,需确认书写是否正确。
《髫鬌》(tiáo dāo)是一个中文词汇,形容儿童时期的头发柔软、丰盈而发散的样子。
《髫鬌》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髟(髟旁)和页(竖心)。髟旁是头发的意思,页是一个表示“纸”的字形。根据《康熙字典》的归类,髫鬌的总笔画数为16画。
《髫鬌》最早出现在《论语》一书中,其中有一句“髫鬌如云,不屑易与言者”,描述的是儿童时期的孔子的发型。后来,这个词逐渐用来形容儿童的柔软乌云状头发。
繁体字“鬄”是髫鬌的繁体写法。
古代对“髫鬌”这个词的多种写法包括髫鬆、髫杜、髫髽等。
1. 孩子们的髫鬌头发在阳光下显得特别美丽。
2. 写童话故事时,可以用形容词“髫鬌”来描绘小动物可爱的外貌。
髫髻、髫鬟、髫首。
金发、浓密、飘逸。
秃头、光头。
颁首抱恙擘肌分理长沮沉潜刚克担纆大提琴递延资产东怒西怨堆栈多多少少蝮蝎鲠言贡缎官符寡闻过变汉竹好意思横拱宦囊焕显检察厅贱狗贱妾暨暨津沫九旗迹行绝迹军兵坎井之鼃磕擦擦空包弹夸豪拉舌头莲邦隆中顾伦魁赂器满腹珠玑凝洁溺女判决书槃乐膨胀系数倾狡青蓱轻物色飞眉舞赡畅失踪随珠弹雀踏云王军无恶霞粲霞川象山学派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