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ite mourning dress] 白色。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指丧服;比喻俭朴
若是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史记·留侯世家》
(1).白色丧服。《管子·轻重甲》:“故君请縞素而就士室。”《史记·高祖本纪》:“今 项羽 放杀 义帝 於 江 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縞素。”《后汉书·顺帝纪》:“ 茂陵 园寝灾,帝縞素避正殿。” 清 吴伟业 《圆圆曲》:“痛哭六军皆縞素,衝冠一怒为红颜。”
(2).白色。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縞素不能自分於緇墨,圣贤不能自理於乱世。”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赏花》:“縞素花王,逞清真国色。” 清 孙枝蔚 《夏日坐郭长仲水边梅花亭长歌》:“怜我不如阶下石,曾坠残香分縞素。”
(3).喻朴素。《史记·留侯世家》:“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縞素为资。” 裴駰 集解引 晋灼 曰:“欲 沛公 反 秦 奢泰。” 明 屠隆 《昙花记·公子思亲》:“婆婆縞素清斋,幽栖良苦。”《西湖佳话·孤山隐迹》:“ 和靖 所爱者,爱其一种縞素襟怀,冷香滋味,与己之性情相合耳。”
(4).供书画用的白绢。亦指书画。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此皆骑战一敌万,縞素漠漠开风沙。” 宋 苏辙 《李公麟<阳关图>二绝》之一:“谁遣 百时 开縞素,萧条边思坐中生。” 明 高启 《题黄大痴<天池石壁图>》诗:“身骑黄鹤去来远,縞素飘落流尘緇。”
"缟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未经染色的白色丝织品,后引申为特指丧服。以下从语义演变、文化象征两方面解析:
一、本义与词源 "缟"本指精细的白绢,《说文解字》释为"缯之精白者"(汉典);"素"在《康熙字典》中解作"白致缯"(教育部《异体字字典》)。二者连用强化了白色织物的属性,如《战国策》载"强弩之力不能穿鲁缟",即用其原义。
二、丧服象征 自周代确立五服制度后,白色成为丧礼主色。《礼记·檀弓》载"丧冠不緌",孔颖达疏证时强调"缟素为凶饰"(《十三经注疏》)。这种服饰制度在《史记·高祖本纪》得到印证:"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今项羽放杀之,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说明其作为集体哀悼标识的功能。
三、文学意象扩展 在诗词创作中,缟素常喻指高洁品性,《楚辞·九章》"思忠欲自厉,冰清玉洁"即以素色比德。李贺《蝴蝶飞》"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缄"中的缟素意象,则通过白色营造出凄清意境(《全唐诗》笺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与文学创作领域。理解其内涵需结合中国古代服饰制度、色彩哲学及诗词比兴传统,方能准确把握其文化负载意义。
“缟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ǎo sù,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缟”和“素”均指未经染色的白色生绢,是古代一种精细的丝织品。两者合称时,可泛指白色,例如《盐铁论》中“缟素不能自分于缁墨”,即用白色绢帛与黑色墨迹对比,比喻纯洁易被玷污。
古代丧礼中,亲属需穿白色麻布衣服以示哀悼,因此“缟素”成为丧服的代称。例如:
因白色生绢无纹饰,“缟素”也象征朴素节俭,如《管子·轻重甲》中“君请缟素而就士室”,描述君主以简朴姿态接近贤士。
“缟素”一词融合了材质、礼制与文化隐喻,需结合语境理解具体含义。
安庆保卫战步叉賝賮紬次大主考典校叮当夺误迩志缝联补绽盖棺縆(緪、絚)共传惯便广武君管毫晷柱孤恓虹舸滑溜货郎子竭精进力记想举逸澜浪连翩琳珉溜勾子留年龙蕊簪率溥马后礮骂唧唧忙不择价梅花三弄梅头磨道男钱懦薄排货便佞披宣丕运虬栏羣化戎士尚方尚右申究瘦伶仃损人肥己鲐皮天山天池外头人顽谗乡弟贤每熙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