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时迷信,恐小儿夭折,常寄名于道观为徒,道士所授之符箓,称寄名符。《红楼梦》第七四回:“那 王善保 家的带了众人,到了丫鬟房中,也一一开箱倒笼抄拣了一番,因从 紫鹃 房中搜出两副 宝玉 往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参见“ 寄名 ”。
(2).迷信者为死后在冥中得到保佑而寄名于神佛作仆役或门徒的凭证。 李栋 王云高 《彩云归》二:“当 黄维芝 把寄名符递到病人眼前,病人拚了最后的力气,把它用力抓在手里,抛出了最后的两颗浑浊的泪珠之后,眼神就慢慢暗淡了。”
寄名符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迷信习俗产物,主要用于祈求孩童平安或死后冥界庇佑。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寄名符是旧时家长因担心孩子夭折,通过宗教仪式将子女名义上寄托给道观、寺庙或特定人家,由道士、僧人颁发的符箓凭证。其名称中的“寄”指代寄托,“符”则象征具有神秘力量的符号。
孩童护佑
当孩童被认为“八字过硬”(可能刑克父母)或体弱多病时,家长会通过寄名符将其名义上过继给神佛、僧道或生肖相合的家庭,以求借助宗教力量助其平安成长。
冥界庇佑
部分迷信者也会在生前通过寄名符将自己托名为神佛的仆役或门徒,以期死后在阴间获得庇护。
个别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寄托名誉的象征”,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以传统宗教含义为主。
提示:该习俗现已逐渐消失,仅作为民俗文化研究内容存在。
《寄名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符咒,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幸运与祝福传递给他人。这个词也可以引申为代表希望、祝福与安全的符号。
《寄名符》由“宀”和“示”两个部首组成,它们分别表示“宝藏、居住”和“神示、展示”。每个部首都是一个独立的笔画,总共四个笔画。
《寄名符》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被广泛使用。人们相信,通过寄名符,可以将好运和祝福传递给他人,保佑其平安幸福。
《寄名符》的繁体字为「寄名符」,字形保持原样,只是书写形式上有所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常常与现在有所不同。《寄名符》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仍然保留着相同的含义和功能。
1. 我把一张《寄名符》送给你,希望你平安幸福。
2. 我妈妈给我带了一个《寄名符》,说是为了保佑我学业顺利。
1. 探寻:追寻真理或发现事物的真相。
2. 揭示:揭露事物的真相、本质或含义。
3. 传递:将信息、知识、情感等传送给他人。
1. 符咒:用特定形式书写或制作的神秘图案,具有神奇力量。
2. 吉祥物:象征着好运与幸福的图案、物品或动物。
3. 引路人:为他人指引方向或提供帮助的人。
1. 不祥符:象征着厄运与不幸的符咒。
2. 郁闷物:给人带来压抑、阴暗情绪的物品或图案。
3. 困境引路人:在困难中为他人指引方向或提供帮助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