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名符的意思、寄名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名符的解释

(1).旧时迷信,恐小儿夭折,常寄名于道观为徒,道士所授之符箓,称寄名符。《红楼梦》第七四回:“那 王善保 家的带了众人,到了丫鬟房中,也一一开箱倒笼抄拣了一番,因从 紫鹃 房中搜出两副 宝玉 往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参见“ 寄名 ”。

(2).迷信者为死后在冥中得到保佑而寄名于神佛作仆役或门徒的凭证。 李栋 王云高 《彩云归》二:“当 黄维芝 把寄名符递到病人眼前,病人拚了最后的力气,把它用力抓在手里,抛出了最后的两颗浑浊的泪珠之后,眼神就慢慢暗淡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名符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与道教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护身符箓,主要用于为孩童(尤其是体弱多病或被认为命格特殊的幼儿)祈求平安健康、驱邪避灾、顺利成长。其核心含义与用法如下:

  1. 定义与核心目的: “寄名”指将孩子的名字寄托于神灵、仙真或佛菩萨之下,象征性地让孩子成为神明的弟子或义子,以获得神明的庇佑。“符”则是道教法术中沟通神灵、召神遣将、驱邪镇煞的凭证和载体。因此,“寄名符”特指在“寄名”仪式中,由道士或僧侣(有时也由民间术士)绘制、开光并授予孩童佩戴的符箓。其主要目的是借助符箓的法力,为寄名的孩童提供持续的保护,抵挡邪祟侵扰,化解命中可能存在的灾厄(如“关煞”),保佑其无病无灾、顺利长大成人。

  2. 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寄名习俗源于中国古代对儿童夭折的恐惧和对神灵庇佑的祈求,结合了道教符箓信仰和宗法社会的认干亲习俗。在明清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和民俗志中均有详细记载。人们相信,通过寄名仪式和佩戴寄名符,可以将孩子“托付”给法力强大的神明(常见的有太上老君、观音菩萨、城隍、关帝等),借助神威化解孩子自身命理的不足或抵御外界邪气的侵害。

  3. 形制与特征:

    • 载体:通常书写或印制在黄表纸、红布或绢帛上。更讲究的会使用金属(如银)打制成长命锁(称为“寄名锁”)的形状,将符咒镌刻或书写于其上。
    • 内容:包含几个关键元素:
      • 神祇名号:所寄名神佛的名讳(如“太上老君敕令”、“观音大士”)。
      • 符图:道教特有的秘文符图,由云篆、星图、神将形象等组合而成,象征神力。
      • 孩童信息:寄名孩童的姓名、生辰八字。
      • 祈愿文字:如“长命百岁”、“驱邪避灾”、“关煞开通”、“健康平安”等吉祥语或具体咒语。
      • 押署:绘制符箓的道士或法师的法印、签名及绘制日期。
    • 外观:常被折叠成三角形、方形或其他特定形状,装入锦囊(称为“符袋”或“荷包”)中佩戴。
  4. 使用方式:

    • 佩戴:最常见的做法是将寄名符装入符袋,让孩童贴身佩戴于胸前(如挂在项圈上)或缝在衣物内侧。
    • 供奉:有些家庭会将寄名符(或连同寄名锁)供奉在家中的神龛上,定期焚香礼拜。
    • 期限:通常佩戴至孩童度过被认为危险的童年期(如十二岁),在特定的“还愿”或“开关”仪式后取下。取下后可能焚化或妥善保存。
  5. 象征意义: 寄名符超越了单纯的迷信物品,它承载着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护与期盼,是传统社会儿童养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象征着:

    • 神力的护持:神明对脆弱生命的直接守护。
    • 亲情的寄托:父母为孩子寻求一切可能保障的努力。
    • 命运的干预:试图通过宗教仪式改变或改善孩子的命运轨迹。
    • 成长的见证:伴随孩子度过关键的成长期。

参考资料(权威典籍与学术研究):

  1. 《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该权威辞典对道教符箓体系有系统阐释,其中包含对护身符、寄名符等特定功能符箓的定义和宗教原理说明。其“符箓”条目及“道教法术”相关章节是理解寄名符道教背景的核心依据。
  2.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这部综合性民俗志详细记录了包括寄名习俗在内的中国各地育儿风俗。其中对寄名仪式流程、寄名符/锁的形制、佩戴习俗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有具体描述和案例分析。
  3. 《道教符箓文化研究》(李远国著):此书深入探讨了道教符箓的历史演变、结构特征、绘制理论及社会功能。书中对用于护身、保童的符箓类型(寄名符即属此类)有专门论述,为理解寄名符的宗教内涵和法术逻辑提供了学术支撑。
  4. 《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其中对西门庆之子官哥、贾宝玉等人佩戴寄名锁/符的情节描写,是研究寄名习俗在明清时期流行状况的重要历史文献佐证。相关描述可在原著对应章节查证(如《金瓶梅》第三十九回,《红楼梦》第三回)。

网络扩展解释

寄名符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迷信习俗产物,主要用于祈求孩童平安或死后冥界庇佑。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寄名符是旧时家长因担心孩子夭折,通过宗教仪式将子女名义上寄托给道观、寺庙或特定人家,由道士、僧人颁发的符箓凭证。其名称中的“寄”指代寄托,“符”则象征具有神秘力量的符号。

二、主要功能与场景

  1. 孩童护佑
    当孩童被认为“八字过硬”(可能刑克父母)或体弱多病时,家长会通过寄名符将其名义上过继给神佛、僧道或生肖相合的家庭,以求借助宗教力量助其平安成长。

  2. 冥界庇佑
    部分迷信者也会在生前通过寄名符将自己托名为神佛的仆役或门徒,以期死后在阴间获得庇护。

三、文化背景与实例

四、其他解释辨析

个别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寄托名誉的象征”,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以传统宗教含义为主。

提示:该习俗现已逐渐消失,仅作为民俗文化研究内容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

卑庶扁挑孛彗参检常行潮鸣电掣剿说带班待诏负局先生骨颤肉惊果足寒地号脉呴呕火蚕胡天胡地见风使舵讲史简配吉臣节然继晷焚膏讥毁酒帘哜咨卷束开幕式狂怪匡勑枯饼老莱服麦丘之祝迷悖名烟墨娥拿下马儗儗潘虹蟠桃胜会乾杯秋庾日东月西纱窗删节号生后圣迹生条试贡世契施洗説则舒适谈朋友铜身通用两栖攻击舰万众一心为我下层林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