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匡敕 ”。正直谨慎。语本《诗·小雅·楚茨》:“既齐既稷,既匡既勑。” 毛 传:“勑,固也。” 孔颖达 疏:“既能诚正矣,既能慎固矣,於祀之礼无所失。” 朱熹 集传:“匡,正;敕,戒。” 清 曾国藩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姑 刘孺人 ,端严匡敕,无所假借。”
"匡勑"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匡勑"指匡正告诫、纠正训导。"匡"本义为方正、纠正(《说文解字》:"匡,饭器,筥也",引申为端正);"勑"同"敕",意为告诫、命令(《说文解字》:"勑,诫也")。二字组合强调通过权威性指导修正偏差。
典籍例证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愆礼》载:"欲令主人必知其非,然后匡勑之矣",此处指对失礼行为予以规劝纠正。
《后汉书·郭陈列传》亦有"匡勑时俗"之语,体现以官方训令整饬社会风气的用法。
现代转义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学术或正式文本,引申为对错误观念或行为的系统性纠正,如"匡勑学术不端"等表述,但已非常用词汇。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核查原文。)
“匡勑”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文献和权威资料综合解释: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
騃子卑谄足恭变端播音不彀补阙挂漏曹邱澄涤赤城船丁搐缩刺剑麤客带来担待大谱儿点唱雕匮鼎士斗宫凡臣風狸干嘉学派告志还赃黄花女儿黄金徽黄连素机键禁宪凉沙廉敬廉宪麻辞明河末志嫩黄排告揊拍扑地堡塞莆田市钳勒啓彊乞师耆训日射鋭端撒袋司铎遂师榻布特得铁笔通妥涂笋乌丝祥佑稀不相干协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