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匡敕 ”。正直谨慎。语本《诗·小雅·楚茨》:“既齐既稷,既匡既勑。” 毛 传:“勑,固也。” 孔颖达 疏:“既能诚正矣,既能慎固矣,於祀之礼无所失。” 朱熹 集传:“匡,正;敕,戒。” 清 曾国藩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姑 刘孺人 ,端严匡敕,无所假借。”
“匡勑”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文献和权威资料综合解释: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
匡勑(kuāng lì)是一个汉字词语,该词有着多重含义和用法。它的拼音分别是kuāng和lì。下面将对该词进行分析。
匡字的部首是匚,另一部分是人。它的总笔画数为7。
匡字的源自于金文,是稠字的异体字,本义是指扶助矫正。后来演变为多个意义,包括整治、修正、匡扶、挽救等。
匡勑的繁体字是「匡戾」,字形较复杂。
在古代汉字中,匡的写法与如今相近。勑在古时候叫作「戾」,写法有所不同。
1. 父亲匡勑儿子的过失,帮助他重新行走正道。
2. 这位领导勉励全体员工匡勑不良风气,提高作风。
1. 匡正:扶正、纠正。
2. 匡扶:支援、帮助。
3. 匡救:拯救、解困。
4. 匡衡:协调、调节。
5. 匡助:助力、支持。
1. 扶正:纠正、改正。
2. 救助:援助、帮助。
3. 挽救:拯救、解救。
4. 协调:调和、平衡。
5. 支援:支持、帮助。
1. 偏误:错误、歧视。
2. 忽略:漠视、忽视。
3. 残害:伤害、破坏。
4. 挑拨:煽动、搅乱。
5. 抵触:冲突、对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