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行的意思、常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行的解释

(1).指平时的行为准则;永久实行的准则。《晏子春秋·问上十六》:“ 景公 问 晏子 曰:‘君子常行曷若?’”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 清 梅曾亮 《叶耳山遗稿书后》:“夫安贫固士之常行也。”

(2).素常的行卷。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遭遇》:“二子初未知谁也,潜访於閽吏,吏曰:‘ 萧尚书 也。’因各以常行一轴面贄,大蒙称赏。”

(3).日常实行。《新唐书·刑法志》:“格者,百官有司所常行之事也。”

(4).平常的行为。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三道》:“善恶可劝戒是非,后世当考者书之,其细故常行更不备书。”

(5).平时出行。《辽史·仪卫志一》:“平头輦,常行用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行"在汉语中是一个复合词,具有形容词性和名词性两种用法,其核心含义围绕"常规、惯常"与"行为规范"展开,具体释义如下:

一、形容词性:指经常实行或通行的

  1. 常规性、普遍性

    表示某种行为、规则或方式是长期沿用、普遍适用的。例如:"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常行美德",强调节俭是持久奉行的传统美德。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惯常实践

    描述持续且稳定的实践活动。如:"晨读是他治学的常行方法",说明晨读是其长期坚持的学习习惯。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二、名词性:指恒常的规范或准则

  1. 固定规范

    特指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固定行为标准。例如:"尊师重道乃礼教之常行",指尊师重道是礼教中的基本规范。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法律与制度范畴

    在法制语境中,指成文的固定法规。如《汉书·刑法志》载:"常行之法,不可轻改",强调基础法律需保持稳定。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三、语义演变与语用特征


权威参考来源(无有效链接时标注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
  4.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5.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常行”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 行为准则
    指长期遵循或普遍适用的规范,如《晏子春秋》中记载景公与晏子讨论“君子常行”,强调道德标准()。汉代东方朔《答客难》也提到“君子有常行”,体现为原则性行为模式。

  2. 历史背景下的“行卷”
    在唐代科举制度中,“常行”指考生向权贵投递的素常诗文作品(行卷),如《唐摭言》记载考生以行卷求赏识的典故()。

  3. 日常事务或实行
    表示常规执行的事务,如《新唐书·刑法志》提到“格者,百官有司所常行之事”,即规章制度中的日常操作()。

  4. 普通行为
    指一般性、非特殊的行为,如宋代曾巩《史馆申请三道》中“细故常行”指琐碎平常之事()。现代例句中“反常行为”即对比此义。

  5. 方言引申义
    在北方方言中偶作形容词,表示“普通、一般”,如“常行人家吃不起”(),但此用法较局限。


总结特点:该词兼具抽象准则与具体行为双重内涵,古代多用于伦理或制度语境,现代更侧重日常行为描述。需结合文献或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编配毕辜拂过避迹违心不情彩色照片蟾辉称验砀基丹书铁契垫洳电子干扰地雷阵断饨发秘返璧风览风人诗蝮螫解腕腐障遘慝官面儿观俗夹袋焦苦假言判断及丁洁清自矢惊张进授瘠弱可劲旷心怡神苦谏哩嗹啰嗹鸾路莽沕曼衍妙楷台密祷民主生活抹门儿彭聃飘马儿且使寝不安席清蟾青翦青童大君实底帅府肆凶邃冲锁试田径赛通迵猥计文奁缊着仙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