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行的意思、常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行的解释

(1).指平时的行为准则;永久实行的准则。《晏子春秋·问上十六》:“ 景公 问 晏子 曰:‘君子常行曷若?’”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 清 梅曾亮 《叶耳山遗稿书后》:“夫安贫固士之常行也。”

(2).素常的行卷。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遭遇》:“二子初未知谁也,潜访於閽吏,吏曰:‘ 萧尚书 也。’因各以常行一轴面贄,大蒙称赏。”

(3).日常实行。《新唐书·刑法志》:“格者,百官有司所常行之事也。”

(4).平常的行为。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三道》:“善恶可劝戒是非,后世当考者书之,其细故常行更不备书。”

(5).平时出行。《辽史·仪卫志一》:“平头輦,常行用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常行”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 行为准则
    指长期遵循或普遍适用的规范,如《晏子春秋》中记载景公与晏子讨论“君子常行”,强调道德标准()。汉代东方朔《答客难》也提到“君子有常行”,体现为原则性行为模式。

  2. 历史背景下的“行卷”
    在唐代科举制度中,“常行”指考生向权贵投递的素常诗文作品(行卷),如《唐摭言》记载考生以行卷求赏识的典故()。

  3. 日常事务或实行
    表示常规执行的事务,如《新唐书·刑法志》提到“格者,百官有司所常行之事”,即规章制度中的日常操作()。

  4. 普通行为
    指一般性、非特殊的行为,如宋代曾巩《史馆申请三道》中“细故常行”指琐碎平常之事()。现代例句中“反常行为”即对比此义。

  5. 方言引申义
    在北方方言中偶作形容词,表示“普通、一般”,如“常行人家吃不起”(),但此用法较局限。


总结特点:该词兼具抽象准则与具体行为双重内涵,古代多用于伦理或制度语境,现代更侧重日常行为描述。需结合文献或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常行(chuángxíng),意思是经常行走、频繁往来。字的拆分部首是⺮扌而笔画数为11。该词的来源于汉字演变,没有繁体字形式,只有简体字。在古代,常行的汉字写法并不相同,一般使用的字形是“尝行”。以下是一个常行的例句:“他常行山水间,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有关组词,可以构成“常行不断”、“常行川渝”等词语。常行的近义词包括“频繁行动”、“经常往来”等,而反义词则可以是“偶尔行走”、“很少出门”等。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