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起捆束。 唐 代以前,书用卷子,数卷为一束,故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济阳 江禄 ,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 王利器 集解:“ 郝懿行 曰:‘古无鏤版书,其典籍皆书绢素作卷收藏之,故谓之书卷;其外作衣帙包裹之,谓之书帙。’ 器 案:书之多卷者,则分别部居,各为一束……则书札卷束, 唐 时犹如此也。”
“卷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书籍或卷轴的整理方式,具体解释如下:
“卷束”指将书卷卷起并捆扎成束。唐代以前,书籍多书写在绢帛或竹简上,以卷轴形式保存,数卷为一束便于收纳。
书籍形制
唐代之前的书籍称为“卷子”,阅读后需重新卷起并用帙(布套)包裹,防止损坏。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载:“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说明当时对书籍整理的重视。
社会习惯
据考证,唐代仍延续此习惯,书籍按内容分类捆束,称为“分别部居”。
该词在古诗词中亦有体现:
“卷束”反映了古代书籍保存的典型方式,兼具实用与文化意义。需注意,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常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
《卷束》是指将卷曲的东西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束的行为或物品。通常用来形容纸张、绳索、布料等捆绑或卷起后的形态。
《卷束》的拆分部首为“卩”和“束”。其中,“卩”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印章的意思;而“束”表示捆绑、绑扎的意思。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录,汉字“卷”共计10画,“束”共计7画。
《卷束》一词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在古代文人笔记、书法作品中,常见使用字词描述捆绑、卷曲等情况,以表达其中特殊的寓意、美感等,由此而有了《卷束》这个词。
《卷束》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卷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卷束》在古代写法中,常用类似于「捲束」的字形,其中「捲」表示卷曲,「束」表示捆绑。
1. 他把书本卷成卷束。
2. 我们用绳子把木材捆成了一束。
卷纸、卷发、卷曲、束缚、束手无策
携带、捆扎、捆绑、扎捆
松散、解开、散开、放松
百业萧条把捉变易裨益耻辱楚雪大包大揽呾蜜道房得行德音滴涟涟顶呱方外之学关爱国际主义咳咳候虫滑腻环镇混说昏忘魂亡胆落焦烟解事金辂进躁俊杰坎鼓口述蜡面论旧緑鍼木商闹荒泥丸怒蛙盘溢皮靷牵补千里急气不公倾栗羣饮嬗娟烧卖食茶顺口舜颜述敍体育运动同声土酒忘生舍死玩器瓦舍文统夏虫香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