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孛星和彗星。亦特指彗星。 三国 蜀 诸葛亮 《心书》:“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孛彗不殃,风气调和。”《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故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孛彗飞流,此天地之危诊也。” 宋 周邦彦 《汴都赋》:“夺雷公之枹,收风伯之鞴,一瞬之间而甘泽霶霈,囚孛彗於幽狱,敷景云而黯靄。”参见“ 孛星 ”。
“孛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基本词义
孛彗指“孛星和彗星”,有时也特指彗星。其中:
读音与文献引用
读音存在两种标注,常见为bó huì,少数标注为bèi huì,可能与方言或历史音变有关。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心书》:“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孛彗不殃,风气调和”,后亦见于《旧唐书》《汴都赋》等文献,多用于描述天象异动或灾祸征兆。
文化内涵
古代将孛彗视为不祥之兆,如《旧唐书》称其为“天地之危诊”,反映古人对异常天象的敬畏。需注意“孛星”与“彗星”在细节上或有差异,但文献中常合并使用,均指向带尾迹的星体。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孛星”与“彗星”的具体区别,可查阅天文类古籍《开元占经》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