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重任相委托。《论语·泰伯》:“ 曾子 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劳谦冲退,救危全信,寄命不疑,託孤可保。”《梁书·侯景传》:“夫敌国相伐,闻丧则止,匹夫之交,託孤寄命;岂有万乘之主,见利忘义者哉。” 清 钱谦益 《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李淑元祖母庄氏赠淑人制》:“矢志立孤,童稚伶仃,有託孤寄命之节;尊章衰老,有送往事居之忠。”
(2).犹寄身,托身。《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杜笃 《首阳山赋》:“闻西伯 昌 之善教,育年艾於胡耉,遂相携而随之,冀寄命乎餘寿。”《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 交州 ,以终餘年。” 唐 张九龄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宋 曾巩 《邪溪祈雨文》:“今麦苗将槁,稻种未布,而春既尽矣,若又不雨至於十日,则麦必尽死,稻不可种,民将安所寄命乎?” 清 黄景仁 《洞庭行赠王大归包川》诗:“蛮烟瘴雨土卑湿,留我寄命於此乡。”
(3).寄存之命。喻短暂的生命。《晋书·皇甫谧传》:“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无不之,故气属于天;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
“寄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面和引申义两个层面来理解:
字面义与核心含义:
引申义与常见用法:
总结来说,“寄命”一词主要描绘了生命的依附性和脆弱性状态,核心含义是“将生命寄托或托付出去”,常用于表达: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较文雅的语境,现代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来源依据:
“寄命”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源自《论语·泰伯》,曾子提到君子应具备的能力:“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此处的“寄命”指将国家或重要事务托付给可信之人,强调责任与信任。后世文献如《抱朴子》《梁书》也沿用此义,例如“託孤寄命”表示临终托付遗孤和国政。
指暂时依附或存身于某处。如汉代杜笃《首阳山赋》中“冀寄命乎餘寿”,意为希望寄托余生;《三国志·吴主传》中孙权提到“乞寄命交州”,即请求暂时依附于交州。
《晋书·皇甫谧传》用“寄命终尽”形容生命如寄存之物般短暂易逝,带有哲学色彩。
以上释义综合古典文献与现代词典,需注意语境差异。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三国志》等原文。
亳殷猜惮参透草就撤离创造环境次货撮哄点行顿伏礘礘俄顷俸户夫须割舍得禾生耳后叙化身法滑熟互跪回遹蹇嵼汲郡古文即忙荆扉巨屦均齐克俸闚伺鲲鲸列卿貍头瓜留心么波没探门房耐冬男傧相破帆风蒲陶酒乾恩荫前后脚千里意清省白浄穷猿失木曲颈甑髯须主簿赏意剩馥残膏霜雁水玻璃硕壮四才三实汤雪挽须魏郑卧疾五胡十六国鲜淟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