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顿伏的意思、顿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顿伏的解释

犹跌倒。《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二毛不戎,则老者无顿伏之患。” 唐 卢照邻 《五悲·悲才难》:“虽有 晏婴 、 子产 ,将顿伏於閭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顿伏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构成与古籍用例中探寻:

  1.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顿”有停顿、安置、叩首之意;“伏”指俯身、隐藏、蛰伏。二字组合,“顿伏”本义指突然俯身下拜或隐蔽藏匿的动作,引申为蛰伏、潜藏的状态。它常用于描述人或动物因受惊、避祸或伺机而动时骤然俯身隐匿的行为。例如《后汉书·冯衍传》有“顿伏草野”之语,形容人隐匿于荒野。

  2. 古籍文献中的典型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代史书与文学作品中,强调骤然隐退、屈身避世的意象。如《宋书·谢灵运传》载“顿伏苫次”,指居丧时跪伏于草席之上,体现礼节性的俯身动作;《南齐书·高逸传》用“顿伏幽谷”形容隐士遁迹山林。此类用例均指向身体或精神的隐蔽与屈服状态。

权威参考来源:

由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其释义主要依托于古代文献的语境分析,以上典籍为理解其内涵提供了可靠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顿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ùn fú,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突然停止或低伏,多用于描述战斗或争斗中一方被短暂压制或制服的状态,也可引申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突遇困境。例如:“两军交战时,敌军因突袭而顿伏。”

  2. 直译与古籍引用
    在古籍中,“顿伏”常被解释为“跌倒”,如《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提到“老者无顿伏之患”,唐代卢照邻的《五悲·悲才难》中也用“顿伏”形容贤才受挫于市井。

  3. 用法与语境

    • 动态描述:强调动作的突然性,如战斗中受挫或身体失衡跌倒。
    • 抽象引申:可比喻计划、事业等因外力受阻,如“改革进程顿伏于现实矛盾”。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跌倒、受挫、屈服
    • 反义词:崛起、奋起、制胜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或卢照邻诗文集。

别人正在浏览...

八股白山水电站苞殖碧气袹复菜色超雅槌轮次题达要独马小车風木歎改视罐头归队诡恶郭况穴烘明环肥燕瘦驩浃虎而冠火笼活形活现胡桐甲袋金精玉液九芝砍砢苦谏捆绑两回事脸皮褵依路蒲蛮峒莽莽扪索面塑佞幸螃蟹批审黔驴技尽青编清卢青芒屦起攒宂僭挼蓝三包山坳汤汤荡荡赡裕释念琐行頽年吐文械槛谢守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