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舍弃。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一折:“我救了你老性命死里重生,怎割捨得不肯把肉身陪待?”
(2).拚着,豁出去。 元 杨梓 《敬德不伏老》第一折:“我割捨得发一会儿村,使一会儿狠。”亦作“ 割捨的 ”、“ 割捨了 ”。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二折:“我着这粉脸儿搭救你女骷髏,割捨的一不做二不休,拚了个由他咒也波咒。”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二折:“割捨了一不做二不该,我打这廝千自由百自在。”
“割舍得”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主动舍弃的智慧
指能够明智地放弃个人得失,不执着于眼前利益,体现“有舍有得”的智慧。例如在利益选择时,放弃次要的以换取更大收获()。
豁出去的决心
在特定语境中,表示“拼着、豁出去”,带有果断甚至决绝的态度。例如元曲中“割舍得发一会儿村,使一会儿狠”(形容发狠时的状态)()。
古典文学中的应用
元代戏曲常用此词表达情感或行为上的极端选择。如《窦娥冤》中:“怎割舍得不肯把肉身陪待?”体现被迫舍弃的无奈();《救风尘》中“割舍的一不做二不休”则展现豁出去的决心()。
近义词与结构
与“割舍的”“割舍了”等词互通,均由“割舍(舍弃)”和“得(获得/行动)”组成,强调取舍的双向性()。
现代语境中,其核心仍围绕“主动舍弃”,但更侧重智慧层面的权衡,例如:“面对诱惑时需割舍得,才能专注于长远目标”()。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古典文学典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