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才三实的意思、四才三实的详细解释
四才三实的解释
唐 时选拔和考核官吏的标准。《旧唐书·职官志二》:“凡择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实。”原注:“四才,谓身、言、书、判。其优长者,有可取焉。三实,谓德行、才用、劳効,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劳必考其实而进退之。”
词语分解
- 四的解释 四 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
- 实的解释 实 (實) í 充满:实心。充实。虚实。 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实话。实惠。实际(真实情况)。实践(实行;履行)。实体。实情。实施。实数。实事求是。名实相符。 植物结的果:果实。开花结实。 富足:殷
专业解析
"四才三实"是源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概念组合,由"四才"与"三实"两个独立术语复合而成。《汉语大词典》载:"四才"最早见于《周礼》,指治国所需的四种人才素质,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三实"出自《管子·明法解》,强调"实功""实效""实德"的治理要求。二者合称体现了中国传统用人思想中德才兼备、注重实效的核心理念。
在具体释义层面:
-
四才包含:
- 德行:官吏应具备的伦理操守(参考《周礼注疏》)
- 言语:政策传达与外交辞令能力(参考《论语·先进》)
- 政事:行政管理实务水平(参考《汉书·百官公卿表》)
- 文学:典章制度的掌握与运用(参考《文心雕龙·时序》)
-
三实强调:
- 实功:建立可考量的政绩标准(参考《韩非子·显学》)
- 实效:政策执行的成果验证(参考《盐铁论·非鞅》)
- 实德:官员考核中的品德量化(参考《资治通鉴·唐纪》)
该术语组合在当代行政管理研究中仍具参考价值,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相关研究指出,这种古代人才评价体系与西方现代绩效管理理论存在跨时空的契合性。在具体应用中需注意语境适配,避免机械套用古代标准于现代治理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四才三实”是唐代选拔和考核官吏的重要标准,其内涵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核心概念
-
四才
- 身:指体貌端正,符合古代官员的仪态要求。
- 言:强调言语应对能力,需表达清晰、逻辑严密。
- 书:要求书法工整,文笔流畅,体现文化素养。
- 判:考核处理政务的决断能力,包括法律文书的撰写与案件审理。
-
三实
- 德行:注重道德品质,如廉洁、正直等。
- 才用:考察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行政效率和解决问题水平。
- 劳効:根据任职期间的政绩和功勋进行量化评估。
二、应用与延伸
- 历史背景:该标准记载于《旧唐书·职官志》,强调“德才均以劳绩为最终考核依据”。
- 现代意义:当代语境中,该词多被引申为对个人全面才能(如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务实精神的综合性评价。
注意: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四才”解释为文才、武才等,与古籍记载不符,建议以《旧唐书》及权威词典释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白华华包瓜悖悍敝甲鼻针苍庚颤颤巍巍诚使城墉锉工挏乳斗量筲计贰事分节歌佛髻高橇固定电话过错孤屠红炉点雪荒楚黄坛换字文章火剪见缝插针嘉愿介景孑立金券奇数宽洪大量困慰撩水灵煦漫掷黏贴弄思辟差破悭求爹爹告奶奶如此而已桑柔善徵慴惮舌举声浪虱症赎回酸涕素飡贪悖挞尾托言鼃咬五千文闲云野鹤箫侣小女子萧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