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回遹的意思、回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回遹的解释

(1).邪僻;曲折。《诗·小雅·小旻》:“谋犹回遹,何日斯沮。” 毛 传:“回,邪;遹,僻。” 宋 李纲 《闻山东盗感而赋诗》:“人谋自回遹,天意詎不仁。” 章炳麟 《排满平议》:“至其言展转相杀復仇无已者,斯尤回遹之辞。”

(2).用以指奸邪之人。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諫垣抗议,气震回遹。”


犹回荡。 明 方孝孺 《宋五公·司马温公》诗:“羣邪竞迴遹,善政恣纷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回遹(huí y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形、本义及引申义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与字义溯源

  1. “回”:本义指旋转、曲折,引申为迂回、偏离正轨。《说文解字》释为“转也,从囗,中象回转形”。
  2. “遹”:通“繘”(jué),《说文》注“繘,邪行也”,表邪僻不正之意。二者结合,“回遹”即指路径迂曲邪僻,偏离正道 。

二、核心释义

  1. 本义:形容道路迂回邪曲。
    • 例:《诗经·小雅·小旻》:“谋犹回遹,何日斯沮?”(郑玄笺:“回,邪;遹,僻。”指治国策略邪僻不正)。
  2. 引申义:
    • 行为邪僻:指人行事乖张,不守常法。如《汉书·叙传下》:“回遹其志,匪夷匪惠”(颜师古注:“回,邪也;遹,僻也”)。
    • 文风隐晦:形容文辞曲折隐晦,不易理解。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评某些史文“回遹艰深,失记事之实”。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614页):

    “回遹:邪僻;曲折。”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38页):

    “回遹:乖违;邪僻。‘回’通‘违’,‘遹’通‘繘’。”

  3. 《诗经注析》(中华书局,程俊英注):

    “回遹:邪僻。指政策违反常道。”

四、语义演变

该词多见于先秦两汉文献,后世渐少使用。其核心“偏离正道”的语义,在“回邪”“僻遹”等复合词中仍有延续,如《宋史·奸臣传》称秦桧“性回邪,心险遹”。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汉书·叙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叶瑛校注本)
  4. 《宋史·卷四百七十三》(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回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邪僻;曲折
    指事物偏离正道或路径迂回曲折。如《诗经·小旻》中“谋犹回遹,何日斯沮”,毛传注释“回”为邪,“遹”为僻,合指谋略的偏邪不正。宋代李纲诗句“人谋自回遹”亦用此意,暗喻策略的偏差。

  2. 代指奸邪之人
    引申为对心术不正者的指称。章炳麟在《排满平议》中以“回遹之辞”批判某些言论的荒谬性,隐含对奸邪之人的贬斥。

二、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古代诗文或学术讨论,现代汉语中已罕见。需注意其语境多含贬义,常与批判性内容相关,如政治谋略的失当或道德品行的批判。

建议结合《诗经》《李纲集》等原典进一步理解其用法。若需权威考据,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包扎操袂衬搭炽发抽分储吏鹑贲賨钱村婆带引跌坠隄火对衬法效奉烦風翎复活浮阔鼓臂悍目荒鸡花塼花嘴利舌晦迹韬光昏祲家府奸轨趌趌记问之学镌责刻忍魁儒连昌宫两级师范学堂两两两势下列秩毛燕命令句木纪木星上行捺杀因内翰内座鸟山毗罗帽凭系谦弱阙误色衣扇动伤克耍蛮耍无赖斯坦福大学夙诺驼骑帷席乡仰霄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