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史称 匈奴 、 鲜卑 、 羯 、 氐 、 羌 五个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的十六个割据政权。有五 凉 ( 前凉 、 后凉 、 南凉 、 西凉 、 北凉 )、二 赵 ( 前赵 、 后赵 )、三 秦 ( 前秦 、 后秦 、 西秦 )、 四燕 ( 前燕 、 后燕 、 南燕 、 北燕 )、 夏 、 成汉 。始于 晋 永兴 元年(公元304年), 南朝 宋 元嘉 十六年(公元439年)讫,历一百三十五年。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公元304年—439年),指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前,主要由五个北方少数民族(五胡)在中国北方及巴蜀地区建立的多个割据政权(十六国)的总称。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主要北方游牧民族。
十六国:指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夏这十六个较具影响力的政权(实际政权数量超过十六个,“十六国”为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的概称)。
时间范围
始于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匈奴刘渊建立汉赵,止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439年),历时135年。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分裂与融合
此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政权更迭迅速,但促进了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如胡汉通婚、汉化改革),为隋唐多民族统一奠定基础。
来源:《中华文明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政权特点
多数政权实行“胡汉分治”政策(如后赵设大单于台管理胡人),部分君主积极推行汉制(如前秦苻坚重用汉臣王猛)。
来源:《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
权威定义:
“五胡十六国”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是民族大迁徙与融合的关键阶段。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
历史意义:
十六国时期打破了“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格局的形成。
——《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十六国”为习惯性统称,实际包括代国、冉魏、西燕等未被计入的政权,总计约二十余国。其结束标志为北魏统一北方,正式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解释:
“五胡十六国”指西晋灭亡后(304年)至北魏统一北方前(439年),北方及西南地区由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多个割据政权并立的时期。实际政权数量超过20个,但传统上以“十六国”代称这一阶段。
五胡
指匈奴、羯、鲜卑、羌、氐五个少数民族:
十六国
指代十六个主要政权,按地域和民族可分类为:
备注:“十六国”名称源于北魏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实际政权超过20个,如代国、西燕等未被计入。
庵舍懊悴便利冰誉不可告人醇厚雌雌刺儿耽惊典变钓饵叠颖定住钝蒙多宝塔碑秎获焚林革面悛心咕隆过时黄花含香署横穿和题鬨笑昏蒙建疵焦额金注空际累稔瞭望立眉竖眼貌似嚜杘苗期磨罗黏稠泥鰌平流层颇辞縴道七老八十清稿七贤散灰扃户三年丧山水画沈榆谈舌庭庙通联僮謡頽慌屠脍讬巧枉死鬼猥集显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