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汲 冢书。参见“ 汲冢书 ”。
汲郡古文指西晋时期出土于汲郡(今河南汲县)古墓的先秦竹简文献,特指战国时期用六国古文书写的典籍。该发现是中国学术史上首次大规模出土的简牍文献,对古文字学、历史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层释义:
"汲郡"
指出土地域,即西晋汲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该名称源于秦代设置的汲县,属河内郡,汉代延续,至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汲郡。
"古文"
狭义指战国时期东方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使用的文字体系,与秦系篆书(籀文)相区别。广义泛指先秦手写体文字,区别于汉代隶书。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汲郡盗墓贼不准(人名)盗掘战国魏襄王墓(一说安釐王墓),发现大量竹简。官府收缴后整理出文献75篇,10万余字,包括:
这些竹简用蝌蚪文(六国古文)书写,内容涵盖史书、占卜、小说等类别,史称"汲冢书"或"汲郡古文"。
六国古文形体曲折,笔画首粗尾细似蝌蚪,为研究战国文字提供了实物样本,推动"古文"学派的形成。
《竹书纪年》记载"尧舜禅让"实为权力争夺,印证韩非"舜逼尧,禹逼舜"之说,修正儒家传统史观。
唐代以后原简散佚,今本《竹书纪年》为后人辑佚。清代朱右曾、王国维等学者致力于考订残卷,现存辑本约5万字。
参见:
《汉语大词典》"汲冢古文"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辞源》"汲冢书"释文(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汲郡古文”是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与“汲冢书”直接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汲郡古文”即汲冢书,指西晋时期在汲郡(今河南卫辉)古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文献。该名称由出土地点(汲郡)和文献载体(古文竹简)组合而成。
如需进一步了解汲冢书的具体内容或相关考古研究,可参考《晋书·束皙传》及现代考古学论著。
悲抑别部鄙悍参与陈筵敕格池堑春瘴盗墓貂帐丁字镐顿阻独至覆鼎拊胸干干净净汵石怪形怪状光伴皓首苍颜黑耸耸间不容瞚剑气娇波交引库浇饡静鞭经纶手惊仡近台尽夕极塞冷处理麻痺不仁毛传蜜源能手盆成叵耐谦恭迁回人世间三千世界赏誉设建失名兽槁收入书方术羹食子徇君碎器榫卯踏高蹻体法推慕伪怠无所顾惮详博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