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格,格式。 唐 刘禹锡 《观棋歌送儇师西游》:“行尽三 湘 不逢敌,终日饶人损机格。” 明 袁宏道 《叙竹林集》:“法 李唐 者,岂谓其机格与字句哉?法其不为 汉 ,不为 魏 ,不为六朝之心而已。”
“机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文献和现代语境中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机格(拼音:jī gé)指规格或格式,常用于描述事物的规范、结构或标准。例如,唐代刘禹锡在《观棋歌送儇师西游》中用“终日饶人损机格”形容棋局的规则被破坏,明代袁宏道在《叙竹林集》中则以“机格与字句”探讨文学创作的规范。
唐代文学
刘禹锡诗句“行尽三湘不逢敌,终日饶人损机格”,通过“机格”暗喻棋局规则,引申为行事需遵循规范。
明代评论
袁宏道在讨论文学创作时提到“法李唐者,岂谓其机格与字句哉?”,强调效法古人应注重精神内核而非单纯模仿格式。
现代网络词典(如汉典、查字典)将其定义为事物的规格或形式,并扩展至比喻性用法。例如:
“机格”一词从古典文献中的具体规则(如棋局、文学格式),逐渐演变为泛指事物的规范或标准,现代语境中也可用于技术、制度等领域。如需更多例句或深入解析,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机格(jī gé)是一个汉字词汇,由“机”和“格”两个部分构成。
机(jī)的拆分部首是“木”,总共有7画。它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字,表示人造的器械或机械装置等含义。
格(gé)的拆分部首是“木”,总共有10画。它是一个抽象的字,表示格局、规范和体制等含义。
“机格”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它最早出现在《周易·坤卦》中,意为事物的规范和秩序。后来,这个词逐渐扩展到人们对于各种规范和体制的理解和运用上。
《机格》一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機格」。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机格」字可能有一些变体字,比如「機規」。这些变体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被使用。
1. 现代社会对于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机格要求。
2. 这个公司的运营机格非常严密。
3. 在学校里,学生们需要遵守学校的学习机格。
机制、机关、机动、机智、格局、格调、格纹、格式等。
条理、秩序、制度、规范等。
混乱、松散、不规范、无序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