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面上的风和波浪。《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南人以为 邛河 ” 李贤 注引 汉 李膺 《益州记》:“渔人採捕,必依止宿,每有风浪,輒居宅侧,恬静无它。” 唐 陆龟蒙 《相和歌辞·江南曲》:“寄语櫂船郎,莫夸风浪好。”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九·孙豹人诗》:“ 孙豹人 枝蔚 游 焦山 ,中流风浪大作,舟人失色。”
2.比喻艰险的遭遇。 宋 叶适 《题五畏斋》诗:“君不见匹夫胆大气如山,风浪只在须臾间。” 明 李贽 《与城老书》:“大抵七十之人,平生所经风浪多矣。”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四章:“这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别说什么大风浪,连婚丧嫁娶都经不起,连一场病一个疮也顶不住。”
关于“風浪”的详细解释如下:
字面意义
指水面因风力作用形成的波浪,常见于自然现象描述。例如:“我们的军舰正迎着风浪前进”()。《后汉书》等古籍中已有相关记载,形容渔人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
物理特性
风浪的强度与风力、水域地形相关,常对航海造成影响,如颠簸船只()。
象征人生挑战
代指艰险境遇或人生波折。例如:“久经风浪”形容历经磨难()。宋代叶适诗句“风浪只在须臾间”亦用此喻()。
社会与命运隐喻
在文学中,风浪常映射社会动荡、命运起伏。如魏巍《东方》中“小农经济经不起大风浪”,暗喻脆弱性()。海洋文化中,它还被赋予革命、生命哲理的象征意义()。
该词自古汉语沿用至今,早期多指自然现象(),后逐渐扩展至抽象比喻,体现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动态发展()。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学作品中的用法,可参考《益州记》《东方》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