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家素食,常食酸馅,因以“酸馅气”讥称僧人言词诗文的特有腔调和习气。 宋 苏轼 《赠诗僧道通》诗“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傚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僧皎然》:“无酸馅气,甚佳。”
“酸馅气”是一个源自宋代的文学批评术语,主要用于形容僧人诗文或言词中特有的腔调和习气。以下是详细解释:
僧人因长期素食,常以酸馅(一种带酸味的素食馅料)为食,故文人以“酸馅气”比喻其作品中脱离世俗、缺乏烟火气的风格。这一说法最早见于苏轼对僧人诗作的评价,他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强调僧人诗文应避免此类习气。
该词暗含对僧人诗文脱离现实、过于清高或迂腐的讽刺,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创作应具备“烟火气”和个性表达的追求。例如,苏轼推崇的“气含蔬笋到公无”,便是主张诗文需有生活气息而非空洞说教。
如今,“酸馅气”偶尔用于形容脱离实际、带有教条化倾向的文风,但更多作为文学史和批评史中的特定概念被研究。
《酸馅气》是一个常用于口语中的俚语,意思是形容某人言语或态度带有一种刻薄、嫉妒、挑剔的气息。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喜欢嘲笑、挑刺、揶揄别人的人。
《酸馅气》的拆分部首是“酉”和“气”,其中“酉”表示酸味,而“气”则表示情绪或态度。整个词共有10个笔画。
《酸馅气》这个词源于日常口语,常用于中文社交媒体、群聊及口语对话中。它是由形容酸味和负面情绪的“酸”这个词和表示态度的“气”这个字组合而成。
对应的繁体字为《酸餡氣》。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如果用古体字来写,《酸馅气》可以写作《數馅氣》。
1. 他一直对别人的努力表现出酸馅气,从不愿意称赞任何人。
2. 她总是以一种酸馅气的口吻说话,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1. 酸味
2. 挑剔
3. 刻薄
1. 尖酸刻薄
2. 嫉妒心重
3. 挖苦讽刺
1. 和善
2. 温暖
3. 友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