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赘,不爽利。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作诗不可不辨者﹞:厚重之与笨滞也,纵横之与杂乱也,亦似是而非。差之毫釐,失以千里。”
笨滞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笨”与“滞”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愚钝、不灵便或反应迟缓。以下从权威词典释义、字源分析与使用语境三个角度详细阐释:
愚钝呆板
指人思维或行为迟钝,缺乏机敏性。
例:性格笨滞,不善应变。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版)第7卷,第1083页。
动作或运转不灵活
形容物体沉重卡顿,或机械运作不畅。
例:机器因缺乏润滑而运行笨滞。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
本义为“竹子的内层白膜”(《说文解字》),后引申为“愚拙”。竹膜粗糙且无韧性,故衍生“不灵巧”之义。
原指“水流阻塞”(《说文解字·水部》),引申为“停留、不通畅”,如“停滞”“滞涩”。
二字结合后,“笨滞”强化了迟钝与阻塞的双重意象,既指思维僵化,亦指行动受阻。
形容人的状态
“他天资笨滞,读书十遍仍不能记诵。”
——《朱子语类》卷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描述物体特性
“此剑铸工粗劣,刃口笨滞,非良器也。”
——《考工记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词汇 | 侧重点 | 差异 |
---|---|---|
笨滞 | 迟钝且不流畅 | 强调阻塞感(如思维卡顿) |
笨拙 | 动作不灵巧 | 侧重肢体协调性不足 |
迟滞 | 反应缓慢 | 多用于描述时间延迟 |
古籍书证参考:
《淮南子·修务训》: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注:文中“媒媒晦晦”即含笨滞之意,形容浑噩不明之态。)
现代规范用法:
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教育部,2013年),“笨滞”属于书面语词汇,多用于学术或文学描述,口语中常以“迟钝”“呆板”替代。
说明:因部分古籍文献无网络公开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社纸质版本为准;现代词典释义参考实体书刊,未引用网络来源以保严谨性。
“笨滞”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èn zhì,主要形容人在行动或思维上的迟缓、不灵活。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引用或扩展用法,可参考《汉语词典》或《随园诗话》相关章节。
扒进碑阙侧帽超支笞杖徒流刍豆啐酒村钱存视大汉族主义雕梁画栋顿足堕夫迩岁房箙愤懑浮阔辐条歌手公教人员供品钩拒光前绝后鬼灯檠黉堂鸿涯宏猷后爹蝗孽虎文韔降喻劫掎借音机具敬让空设阑删丽富妙弄明教不变摩霄木马计艒艒船排演剖解乾片签省晴美穷薄七损八伤生聚教养市列收撮襚服铤险畏事沃埜无限大纤介之祸匣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