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服的意思、袍服的详细解释
袍服的解释
[robe;gown] 袍子。古代常用作官服。亦为长袍的通称
详细解释
袍子。古代常用作官服。亦为长袍的通称。《宋史·职官志四》:“凡御殿、大礼前一日,请乘舆袞冕、镇圭、袍服於禁中以待进御,事已復还内库。” 清 叶梦珠 《阅世编·冠服》:“袍服,初尚长, 顺治 之末,短才及膝,今则又没髁矣。”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明初制墨工人》:“本书( 李孝美 《墨谱》)虽刻于 明 弘治 时,工人一律 元 式方顶笠子帽。其中除二人上身赤裸,其他人都着 蒙古 人袍服。”
词语分解
- 袍的解释 袍 á 中式长衣:袍子。长袍。旗袍。棉袍。皮袍。同袍(旧时军人相称)。袍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袍袍之谊”、“袍袍故旧”)。 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袍”。 笔
- 服的解释 服 ú 衣裳:服装。制服。 穿衣裳: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作,担任:服务。服刑。服兵役。 顺从: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专业解析
袍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及文化解析如下:
一、核心释义
袍服(páo fú)指中式长衣,泛指长度过膝、上下连属的宽松外衣。其核心特征为:
- 形制特点:通体连贯、宽松蔽体,无分上衣下裳(区别于短衣、裙装)。
- 穿着场景:古代为正式礼服,现代多作传统服饰或礼仪性服装。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 礼制象征
先秦时期,袍服为贵族阶层专属,《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即体现其身份属性。汉代确立"深衣制",以袍为朝服,通过纹饰、颜色区分官阶(如朱紫为高官)。
- 形制演进
- 唐制圆领袍:受胡风影响,出现窄袖圆领式,为官员常服。
- 明制道袍:文人雅士所着,宽袖交领,体现儒雅风范。
- 文化符号
象征"含蓄端庄"的东方审美,如《礼记》载"长毋被土"(衣长不沾尘)的礼仪观。
三、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 传统服饰:指代汉服、唐装、旗袍等民族服装,常见于文化庆典。
- 宗教服饰:如道教"法袍"、佛教"海青"等宗教礼仪服装。
- 文学隐喻:在成语"袍泽之情"(源自《周礼》)中喻指战友之谊。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9卷,第128页。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456页。
-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76-82页。
-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第215页。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976页。
(注:因纸质文献无直接链接,此处标注权威出版物信息以符合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袍服是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重要类别,其含义与演变可概括如下:
一、基本定义
袍服指长及脚踝的宽松外衣,通常为单层或夹棉设计。古代多用作官服,后泛称长袍类服饰。其名称源自《释名》中的解释:“袍,苞也”,意为包裹身体的内衣。
二、历史演变
- 先秦时期:最初是填充絮棉的内衣,需外罩其他衣物。
- 汉代发展:女性开始穿着上下连缀的绛色袍服,并施以缘边装饰。
- 宋元明清:逐渐成为官服代称,《宋史》记载重大典礼时需备衮冕袍服;清代袍服长度随时代变化,从及膝演变为覆盖脚踝。
三、文化象征
- 身份标识:作为官员等级象征,成语“黄袍加身”即体现其权力属性。
- 礼仪功能:重大场合如婚礼、祭祀中,装饰精美的袍服具有特殊礼仪意义。
四、相关延伸
《后汉书》记载袍服装饰逐渐繁复,妇女甚至绣制花纹;沈从文著作中也提及清代袍服形制变化。现存成语如“冠袍带履”仍保留其文化印记。
建议通过《中国历代服饰史》等专著获取更系统的演变脉络。
别人正在浏览...
哀悴闇没倍差碧玉年波特卜官出声刺竹淡客雕年滴定砐硪翻翻纺绸黻绣宫车晚出遘遇管教害酒红纶化凫胡部货帛火锹活铮铮胡以见责借交吉罗米突金泥玉检窘状拘囹开嚬客帮匡俗山昆仑县圃雷奔连山卢骆密厘明爽木齿睦婣耐力内火屏风格平日确凿不移染丝之变鋭藻三不拗六蚀损视躁霜海苏子掏唤驼峯玩意万指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