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结习的意思、结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结习的解释

(1).佛教称烦恼。《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孤策独騖,莫知所限;结习纷纶,一随理悟。”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一:“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清 龚自珍 《观心》诗:“结习真难尽,观心屏见闻。”

(2).多指积久难除之习惯。《花月痕》第十回:“所幸诗文嗜好,结习已深,倘得问字学书,当亦三生有幸!”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致她来信说我‘诗人结习未除,幻想太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结习"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文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积久难改的习惯或癖好,尤其指那些难以去除的顽固习性。它源自佛教用语,后融入日常汉语,带有一定的书面语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积久难改的习惯;深固的习气。 这是最常用和核心的含义。指长时间形成、根深蒂固,不易改变的行为模式、思维定式或嗜好。它常带有中性或略微贬义的色彩,强调其顽固性和不易摆脱的特性。
    • 佛教渊源: 该词源于佛教,指众生因无明和烦恼而累积的、导致轮回的习气(梵语:Vāsanā)。这些习气深植于心识之中,难以断除,是修行需要克服的对象。例如,《维摩诘经》中有“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的著名典故,用天女散花比喻习气的有无。
  2. 用法与语境:

    • 常用于形容个人的某种特定习惯或癖好,强调其由来已久且不易更改。例如:“他抽烟的结习已有数十年,难以戒除。”
    • 也可用于形容某种社会现象或群体性的顽固习惯。例如:“形式主义的结习在某些部门依然存在。”
    •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或习惯。如王维诗句:“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饭覆釜山僧》),这里的“结习”指难以摆脱的世俗牵绊或烦恼习气。
  3.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 对“结习”的释义明确为:“佛教语。指烦恼。积久难除的习惯。” 并引用了《维摩诘经》和王维诗的例证。这是最权威的汉语工具书之一。
    • 《辞源》(修订本) 同样指出其佛教来源:“佛教谓烦恼。积久难除的习惯。” 并引用了《维摩诘经》的典故。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将其解释为:“长期养成不易改变的习惯(多指不良的):积习。积习难改。” 虽然未直接用“结习”词条,但“积习”是其最常用的现代同义表达,释义精准。
    • 佛教经典《维摩诘所说经》 是其词源出处,其中“结习”指烦恼习气。

网络扩展解释

“结习”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个主要含义:

  1. 佛教术语
    指烦恼或未断除的习气。这一用法源自《维摩诘所说经》中的典故:天女散花时,花瓣会附着在修行未圆满者(结习未尽者)身上,而对已断除烦恼者(结习尽者)则不会附着。该词在佛教语境中强调通过修行破除执念,如宋代苏轼诗句“结习已空从著袂”即用此意。

  2. 泛指积久难改的习惯
    多含贬义,指长期形成且难以革除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例如:

    • 清代小说《花月痕》中“结习已深”形容对诗文的沉迷;
    • 冰心在书信中被友人评价“诗人结习未除”,指其保留诗人特质。

补充说明:该词读音为jié xí,需注意与“积习”(单纯指长期习惯)的区别——两者虽近义,但“结习”因佛教渊源更侧重对负面习气的批判。

别人正在浏览...

边役辩章鬓角簸箕掌不足为奇承流龀髫蠢迪淳默催驱单行法荅遝第三种人钝涩饭曲梵译何家红鹤膝蜂腰合心泓澈红灯緑酒怀担皇舅虎侯晦昧舅弟句检疽疣克什窟泉来代量体重慄冽利绾名牵龙钟乱松松鲁风鞵买山曩哲倪焕之褰裳黔细齐技穷陬劝诱软瘫子货散卓笔室迩人遐十思时廱四楞摊扣天香唯复屼立瑕不揜瑜限年小袖消夜果小业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