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褰裳的意思、褰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褰裳的解释

(1).撩起下裳。《诗·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 溱 。”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褰裳以越沧海,企佇而跃九玄。”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又西建厅事临水,窗牖洞开,使花、山涧、湖光、石壁褰裳而来。”

(2).相传 公输班 为 楚 设置云梯,欲攻 宋 , 墨翟 闻之,“自 鲁 趍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 郢 说 楚王 。事见《战国策·宋卫策》《淮南子·修务训》。 南朝 陈 徐陵 《让散骑常侍表》:“昔 墨子 诸生褰裳救 楚 , 鲁连 隐士高论却 秦 ,况乎谬蒙知己,寧无感激。”后遂以“褰裳”为不辞劳苦,急于为国事奔波之典。 清 黄宗羲 《钱忠介公传》:“时平则高洗耳,世乱则美褰裳。”

(3).谓帝王让位。典出《竹书纪年》卷上:“﹝十四年卿云见,命 禹 代 虞 事﹞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精华已竭,褰裳去之。’於是八风循通,庆云丛聚,蟠龙奋迅於其藏,蛟鱼踊跃於其渊。龟鱉咸出其穴,迁 虞 而事 夏 。 舜 乃设坛於 河 ,依 尧 故事。”《旧唐书·忠义传上·苏安恒》:“岂不思 虞舜 褰裳, 周公 復辟,良以 大禹 至圣, 成王 既长,推位让国,其道备焉。”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之五:“运终三百合褰裳,谁谓忧勤致覆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褰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文献用例及引申义三方面解析:

  1. 字源释义 “褰”为动词,《说文解字》注“褰,袴也”,本指提起衣物下摆的动作;“裳”指古人所穿的下衣或裙装,合称表示“提起下衣”。《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该词为“撩起下裳”的动作描述,常见于涉水场景。

  2. 文学引申义 在《诗经·郑风·褰裳》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以撩衣渡河的动作,隐喻对爱情的主动追求,赋予其“为爱奔赴”的象征意义。后世如《楚辞》中“褰裳而赴江湖”的表述,进一步扩展为突破束缚、勇于行动的抽象含义。

  3. 文化行为映射 古代礼仪文献《礼记·曲礼》记载“不涉不撅”,郑玄注“撅,褰裳也”,说明褰裳是涉水时的必要举止,侧面反映古代服饰制度与生活规范。这一行为被王力《古代汉语》列为典型礼仪动作案例。

  4. 现代语义留存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仍收录该词,标注为书面语用法,例句“褰裳避泥泞”保留其本义,但在日常使用中多出现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褰裳”一词出自《诗经·郑风》,其字面及文学内涵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释义

二、文学语境中的象征
在《诗经·褰裳》中,该词被用于表达女子对情人的嗔怪与试探:“你若爱我,就提起衣裳涉水来见我;若不爱,难道没有他人?”()。诗中“褰裳”既是现实动作,又隐喻对爱情的主动追求与考验,体现直率热烈的感情()。

三、后世引申义

  1. 为国奔波:典故源自墨翟“裂裳裹足”救宋,后以“褰裳”代指不辞劳苦为国效力()。
  2. 帝王让位:出自《竹书纪年》,舜禅让时歌“褰裳去之”,象征让位之举()。

总结
“褰裳”既是具体动作的描写,又在不同语境中被赋予爱情、家国、权位等象征意义。其核心意象始终围绕“行动与抉择”,需结合文本背景理解具体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哀声班门宝饵剥折辩问别券宾宾博刀赤口日传杯换盏吹篪慈明翠花钿打马虎眼当坊盗铃掩耳遁害方裔反射角风虫拊辑肤觉骨都侯呵怒禾菽鸿振黄发骀背荒政坚顽洁馨积毁金不换静思金光灿烂惊喜交集稽质离方力荐灵会领军密赐匿黯年伯千状万端凄迷庆功会取解羣小祀日中必昃乳酪深险擡驾檀那腾仚擿举透平机酴酥温存险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