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孵育。桴,通“ 孚 ”。《大戴礼记·夏小正》:“鷄桴粥。粥也者,相粥之时也。或曰:桴,嫗伏也;粥,养也。” 孔广森 补注:“桴,读为孚。《説文解字》曰:‘孚,卵孚也。’”
“桴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读音与基本释义
该词读作fú zhōu,意为“孵育”,指鸟类孵化卵的过程。其中,“桴”在此处通假为“孚”(fú),表示“孵化”,而“粥”则取“养育”或“调和”之意。
文献出处与通假现象
该词最早见于《大戴礼记·夏小正》:“鷄桴粥。粥也者,相粥之时也。或曰:桴,嫗伏也;粥,养也。”。汉代学者孔广森在补注中进一步解释:“桴,读为孚。《説文解字》曰:‘孚,卵孚也。’”,明确了“桴”与“孚”的通假关系。
其他可能的解释
“桴”在古汉语中另有“小筏子”或“鼓槌”的常见含义,但在“桴粥”一词中仅作为通假字使用,与“孚”关联。现代汉语中,“桴粥”已极少使用,多作为古汉语研究的例证。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鸟类孵化的过程,属于古代文献中的特定用法,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大戴礼记》及相关注疏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