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选授官职的次序。《晋书·羊琇传》:“选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尽銓次之理。”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杨公完偶》:“今日何銓次,新官与旧官。”
(2).谓编排次序。 唐 杜甫 《<八哀诗>序》:“八公后存殁,遂不銓次焉。” 朱鹤龄 注:“诗序末句,言不以存殁之前后为次第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随其所问,信笔便书,不復銓次。”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前史所述 魏 晋 诸家书目,条流仅学,銓次靡详。”
(3).次序。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我这府里祗候几曾闲,差拨无銓次,从今后无倒断嗟呀怨咨。”
“铨次”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uán c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释:
选授官职的次序
主要用于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指根据资历或才能确定官职授予的先后顺序。例如《晋书·羊琇传》提到“选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尽铨次之理”,批评当时选官未严格遵循规则。
编排次序
指对文字、事物等进行整理排序的行为。如唐代杜甫在《八哀诗》序中写道“八公后存殁,遂不铨次焉”,表明未按人物生死时间排序。
泛指次序、顺序
可扩展为一般意义上的排列规则,如元代关汉卿在《谢天香》中描述“差拨无铨次”,即事务安排缺乏条理。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晋书》、杜甫诗作等文献。
《铨次》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审查、鉴定、评定。这个词通常用于形容对事物进行细致分析,进行深入评判或审查的过程。
《铨次》是由部首金(钅)和次组成的。金是钱的意思,次是慢慢地推敲、分析的意思。
这个字总共有14画,构造复杂,需要运用不同的笔画来书写。
《铨次》是一个古代汉字,其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字编写体系。在繁体字中,这个字的形态稍有不同,写作「銓次」。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也存在着多种写法。《铨次》的古代书写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篆书、隶书、楷书等。这些不同的书写形式展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历史文化。
1. 在选举中,我们需要对候选人的政策和表现进行细致的铨次。
2.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对细节非常敏感,对每个画作都进行了仔细的铨次。
1. 铨量:意思是详细衡量或评估。
2. 铨衡:意思是严格衡量或权衡。
3. 铨判:意思是仔细判断或审查。
1. 审查:意思是仔细检查、审议或评估。
2. 鉴定:意思是评判、辨认或证明。
1. 敷衍:意思是草率应付、敷衍塞责。
2. 不求甚解:意思是对事物不做深入探究,只是粗浅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