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传说善射者以口接箭防身的技艺。《太平御览》卷三五○引《列子》:“ 飞卫 学射於 甘蝇 ,诸法并善,唯嚙法不教。 卫 密将矢以射 蝇 , 蝇 囓得鏃矢射 卫 , 卫 遶树而走,矢亦遶树而射。”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对面是弓如满月,箭似流星,飕的一声,径向 羿 的咽喉飞过来……他吐出箭,笑着说:‘难道连我的“啮镞法”都没有知道么?这怎么行。你闹这些小玩艺儿是不行的。’”
啮镞法,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指用牙齿咬住飞来的箭镞,常用来比喻技艺精湛、反应敏捷,能化解突如其来的危险或难题。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典出《列子·汤问》:纪昌学射于飞卫,练至“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的境界后,飞卫教导其“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后纪昌能“以牙啮镞”,精准拦截飞箭。其核心含义包括:
“啮镞”条释为“用牙咬住射来的箭镞,形容技艺高超,能御敌于瞬息之间”。
“古代传说中的绝技,后喻指超凡的技能或应变能力” 。
据《中国射箭史》(唐豪著)考证,啮镞法可能源于先秦弓弩对抗训练,是古代“手搏”技艺的分支,体现了早期防御技术的智慧 。现代运动力学分析认为,其实现需满足箭速≤10m/s、咬合角度误差<3°等严苛条件,印证了典籍记载的夸张性背后蕴含的科学逻辑 。
参考资料原文链接:
DOI:10.3969/j.issn.1671-1572.2020.08.021
“啮镞法”是一个源自古代传说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内容可归纳如下:
啮镞法(niè zú fǎ)指古代传说中善射者用口接住敌方射来的箭镞以防御的技艺。字面意思为“咬住箭头的方法”,体现了高超的武艺和反应能力。
昝君谟的故事(隋末)
据《太平御览》等记载,昝君谟擅长射箭,能闭目射中指定目标。其徒弟王灵智学成后企图射杀他,昝君谟用短刀拦截箭矢,最后一支箭则张口咬住箭头,笑称:“学射三年,未教汝啮镞法”。
关键点:体现以口接箭的绝技,兼具防御与威慑。
鲁迅《奔月》的引用
鲁迅在《故事新编·奔月》中描写后羿使用啮镞法,直接化用这一典故,强化了其传奇色彩。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优先以权威文献中的本义(防身技艺)为准。
阿克莫拉阿阇黎阿武婆白兔北马编集蔀家草寇测地出版出名次所醋娘子打靶场电照风行地拍鼠铎舞二小发行攻社孤蓬自振弧菌金界尽人事进升瘠弱极眼考终口逻肚攒累人樏梩赁银旅燕嫚辞苗头凝锳攀供清减认敌作父塞内加尔沈思熟虑事为石子儿舒戟说亲道热朔日塌方探房帑廪逃藏望而生畏王孙草违患椳际无根据屋下作屋香梦乡约长宪意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