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鉤弋 ”。带钩的小木桩。《墨子·备梯》:“县火,四尺一鉤樴。” 孙诒让 间诂:“鉤樴,盖以弋著鉤而县火。” 岑仲勉 简注:“樴同杙,鉤杙即杙之鉤曲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正月二月中,以鉤弋压下枝,令著地。” 缪启愉 校释:“‘杙’的本字作‘弋’,是小木桩;‘鉤弋’就是小木桩带鉤的,像杈鉤之类。”
钩樴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钩”与“樴”两个单字构成,主要用于描述特定场景下的工具或装置。根据《汉语大词典》及《辞源》释义,“钩”指弯曲带刃的金属器具,常用于悬挂、牵引或分割物体;“樴”读作zhí,原指木桩或短柱,后引申为固定支点的代称。两者组合后,“钩樴”特指一种带钩状结构的固定装置,常见于古代工程或渔猎工具中。
从词源考证,《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置樴以悬衡”,其中“樴”即指固定基准的木桩,而《淮南子·主术训》提到“悬权衡于钧樴”,佐证了“钩樴”在力学结构中的支点功能。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樴者,杙也。杙即橛,所以系物”,印证其作为固定装置的用途。
现代考古发现显示,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青铜构件中,存在带钩状凸起与卯榫结构的器物,学界普遍认为此类装置即文献记载的“钩樴”,主要用于战车辕衡的固定,或建筑结构的连接部件。该词现多用于古代工程技术史研究领域。
参考资料
“钩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更多见于古籍或特定方言。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背景或具体用例,建议查阅古代工具类文献或方言研究资料。
百战无前抱宝怀珍别府禀安碧头巾惭蹙灿烂夺目谄笑胁肩吵房吃到五谷想六谷侈汰崇化鹅鼻風化風中燈分蘖忿邑夫君胳膊肘枸那汩陈河陇贾鵩饯道劫牢捷黠纠蓼祭脂拘窘扛舁口头廓大镜蓝尹两龙燎亮凌波微步鳞鳍龙骞锣经麦序密耗鸣柯纳失失拿云攫石烹炰弃人雀鷇驱驭曲至慎毖是非之地时干私産天笑跳棋往世未字下次小的淅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