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训约束。《旧唐书·高骈传》:“但守君臣之轨仪,正上下之名分,宜遵教约,未可隳凌。”《新唐书·于志宁传》:“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彊起,为我卒辅道之。”
“教约”是汉语中由“教”与“约”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教育领域的规范性约定或制度。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教”指教导、训诲,而“约”意为规约、协定,二者结合后,“教约”特指为保障教学活动有序进行而制定的共同遵守的准则或契约,常见于古代书院章程、师生协定或现代教育管理文献中。
从历史维度看,“教约”一词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例如,明代王阳明在《教约》中提出“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强调教学规范与德育结合的实践方式,体现了古代教育中“教约”对师生行为的双重约束功能(参考《中国古代教育文献选编》)。清代《白鹿洞书院教约》进一步将内容细化为课程安排、考课制度等,成为书院管理的核心依据。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教约”延伸为教育机构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约定。例如《教师资格条例》中关于教学职责的条款,或学校与教师签订的聘任合同,均可视为“教约”的具象化表现(参考《现代教育法规解读》)。其内涵强调通过书面化、制度化的约定保障教育质量,与古代“口传心授”的松散约定形成对比。
词汇构成方面,“教约”符合汉语偏正结构特征,“教”作为中心语素限定“约”的适用范围,使该词区别于“盟约”“婚约”等同类词汇,专指教育领域的规范性文件。这种精准的语义划分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被归为“专业术语构词法”的典型范例。
“教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ào yuē,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传统解释
指教育过程中的约定或师徒间的约束,由“教”(教育、教导)和“约”(约定、规范)组合而成,强调教育双方的责任与规范。
历史文献中的用法
在《旧唐书》《新唐书》等典籍中,“教约”多指教训与约束,例如《新唐书·于志宁传》提到通过教约辅佐太子,体现其作为行为规范的意涵。
教育制度与规范
现代语境中,“教约”可指教育机构或师生、家长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包括课程设置、师生职责等,旨在保障教育质量与学生权益。
王守仁《教约》的实践
明代王守仁在《教约》中提出以伦理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日常实践(如“考德”)、礼仪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品德,反对填鸭式教学。
“教约”既包含传统教育中的约定与约束,也延伸至教育制度设计,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如王守仁《教约》),可参考《传习录》等原著。
北面官贬撤不成话不乾不浄操柯长借马常律次资待取丹气捣动抵补洞室独豹遁身凤笛風篁嶺府丞鱼附郭干大瓜子杭杭宏伯候对画栋飞甍槐花黄黄芝花押印隳坏蕙质兰心壶箭护脱嘉德江家绿极辨羁服看轻略事龙膏旅服麦芽糖麦舟之赠蘑菇战术聘任愆堕清诗琼玑渠犂区霿石敢当讨掳窕言通古头面礼足闻知无染憸愎襄陵晓梵